-
1 # 數碼速評
-
2 # 思南路上的知了
不是讀數學的,回答不好請諒解。看看北大數學系的課程就明白,進了大學讀數學系的話,數學分支多,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考驗天賦,如果不努力,玩完。
讀數學系先要讀數學史,瞭解整個數學發展史後,就會明白(不一定正確)我們高中學的數學不過是幾百年前、工業革命前數學家的研究成果,與現代數學比較非常簡單。數學發展與科學研究和數學家思考深入有關,每一個分支都是一種新思維以解決問題。
到了大學,數學進入工業社會,瞭解數學史後非常反感某位知名年輕作家賽車手的話,日常生活初中數學夠了,初中數學是農業社會、封建社會、黑暗中世紀,不要人活在現代社會,思想停留在古代。
數學到了大學,非常考驗抽象想象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天賦的限制實際初中幾何就很明顯,直接刷掉了一些空間想象能力不行的學生,所以要更努力補齊自己的短板。
數學是科學之母,學好了非常管用,能進數學系要珍惜,加油。
-
3 # 數學思維小課堂
高中數學學的東西有一些關係,但是真的不在一個級別,早培班的孩子學的東西例外!
比如這兩科,初等數論裡面有輾轉相除法,高中也學過,但是他的講解和高中完全不一樣的。再看近世代數,一開始就講集合,基礎的概念看似差不多,你接著往下翻,他還會講到同構、自同構。不是單純的去做題,而是需要你真正去理解本質,要不然,以後的課程,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慘,越學越難。
就我親身經歷來說吧(ps大學理工科的人都知道,數學系是沒有《高等數學》這門課程的)。我們學習解析幾何、高等代數,這兩門課程在同一個學期內,因為高等代數的教授沒有講到“矩陣”這一部分知識,但是解析幾何需要,所以解析幾何的老師先講了一遍。這部分知識,我們等於學了兩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也許第一個老師講的聽不懂,第二個你就懂了呢,你要是還不懂,真的只能自求多福了。
這個事情也說明數學是彼此關聯的,這一科學不好,另外一科也會受影響。一環扣一環,最後會死的很慘!
-
4 # 濱州教育達人
高中數學只要基礎好看個一百三四應該不難,高中數學是基礎數學,難在就是課後題都會做了,到了考試還是考不了高分,但是經過大量的訓練做題技巧,考個高分也不難!
大學數學是真難,一是老師講的沒有高中那麼細,再著確實難度大,僅僅一門微積分就放到一批人,但是微積分僅僅是大學數學的入門,在數學專業裡更是不值一提,之所以燒腦,是因為大學老師講的快,同時做題量沒跟上,所以不適應,如果不是出數學專業的數學,只要努力,應該學起來沒問題,我兒子高考數學144,大一高數兩次月考,加上期中期末,四次均是滿分,代表學校參加天津市大學生數學競賽還拿了一等獎,大二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也獲得了天津賽區一等獎,所以不要心裡先畏難,拿出高中的學校勁頭對待,非數學專業的應該沒那麼難,但是數學專業的確實很難,聽兒子說北大的同學學數學的的考三四十分也是常態,所以,普通專業的大學數學不是太難,數學專業的數學才起真難!
-
5 # 咕嚕咕嚕暴走筆記
考試製度是用以評估對經驗,即教育中的知識的熟練程度,在經濟學(古典)中,勞動分工是使得產業工人提高熟練程度的方法。若把“分工”視為“高考的學科分類”、“產業工人”對應“學生”,哪基於這層邏輯關係,高考在教育中的目標,即培養熟練應對考試評估的產業工人。
數學的基礎是邏輯思維,數論、概率論、幾何及演算法等,都是基於這一思維的延伸。比如初等數學中的對“數”的認知也即要求能夠熟練掌握10進位制的邏輯運算規則。而高等數學所需要掌握的確是“思辨---應用”的過程。而這對於已經熟練習得原有經驗(知識)的人而言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把高等數學比作這個工業社會初始的“超越”,無疑,這一語境下即“教育本身”之於“社會共有精神”的基礎與前提。在一個既定的社會中,其初始的預設,或者說高考,是一種工業社會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與事實、需要與目的之間,所選擇性的初始預設引數。如此,面對發達工業社會成就的總體性,純粹理性批判、邏輯思維這種超越了這一社會理論的精神,便不如熟練更為重要。
伴隨著學生社會身份的提高和分數的提高(比如高考中的數學成績),最高榮譽的形容詞出現的也越來越頻繁。而正如問題本身所具有的批判性,我們是否是哪些具有“消極意義品質形容詞”的受用者?... 在這一定語背後,則意味著,高考(比如數學科目等)是否是哪些使得他們(學生)出身為知識分子(精英)堅不可摧的標準?
顯然,這一批判性具有某種認同否定與象徵性暴力
基於數學的邏輯基礎,此批判意味著概率事件的不確定性。更高的社會生產率不免犧牲地是個性的社會需求,由此,面對就業市場中哪些標榜全日制學歷或者“996的議題”等的選擇偏好,實現社會效用的最大利益訴求便是社會中的個體/團體全部採取利他主義行為。而這一高等數學體系下的博弈論最優化模型無疑會產生“囚徒困境”這一副產品。
至此,回到問題本身關於“學習”的問題上來,或者說學習的動機與目標不是為了熟練某一項經驗或者技能,而是對精神的發展,這本身就要回到“選擇的機會成本”,由此,如何理解“犧牲”是這一要義,或者說是驅散迷霧的第一步 ... ... ©
-
6 # 好奇141239049
正規化未有轉換,大學數學注要研究的是變數,不是中學數學的常量運算,這需要一次革命性的思辨轉換,未有學好大學數學,說明你的思維形態轉變沒有完成所致。
-
7 # 一張一弛2019
數學越到後面越難,就像一個金字塔,讀小學的時候,你不考個90分以上都不好意思,甚至有的時候全班都在90分以上,100分的十幾個,到了初中,能考90分以上,也就是120分的試卷要考108以上,感覺這樣的學生一下子少了很多,如果到了高中就是150分的試卷要考135分以上,題目難一點的時候,有可能整個學校就是個位數,甚至沒有,可以想象到了大學以後數學會增加到什麼難度,那個時候真的就是拼天賦了,沒有天賦再怎麼努力都無濟於事,現在金字塔尖的人永遠是鳳毛麟角
-
8 # 帶猴帽的小孩
一個泛函分析就夠你喝一壺,別人學高數,你要學數學分析,高等代數,都是厚厚的一本。高中課程對比這些來說就是小兒科。
大學學純數學是要講天分的,你覺得難,天分低而已。
-
9 # Aimanooooo
大學數學和專業數學是不同的世界,學大學數學你仍可以使用高中的學習方法進行訓練,但學專業數學時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分析族的數學分析、實變復變、泛函,並不需要你求解答案而是要你證明過程,思維是不一樣的,嚴謹性也是不一樣的,抽象之抽象,你每天暢遊在各種空間中,在各種測度下思考問題,研究連續可微性;當分析融入到代數、幾何、統計後,它們就再也不是原來粗糙的面目了,變得特別精緻巧妙;當擺脫了度量,朝著更抽象的空間進發,迎接你的將是結構的世界-抽象代數、幾何拓撲;總之大學數學和專業數學是不同的世界。
-
10 # 極客貓gg
看看大學的數學書你就沒興趣看下去了,這點是真的想對寫書的吐槽,同樣是寫書,外國教授恨不得你就是兒童自己把插畫都畫上,就怕你看不懂。。。而我們大學裡的課本基本就是因為XX而有XX這樣乾巴巴的語言,然後滿篇公式推導。。。似乎生怕你真看懂了。。。
回覆列表
大家可能對數學理解上有問題,小學時認為數學是計算,中學時認為是解題,而大家時完全不一樣了,雖然有小學的計算、中學的解題,但這兩項都不是最重要的了,先理解它說的什麼才有可能做題。
換個角度看問題,小學和中學數學偏向實際,而大學數學(特別是數學專業課程)偏向理論,這完全不一樣了,數學專業同學剛進校可能會認為數學分析太難,一本講極限的課程居然能搞那麼多內容,老師上課的節奏也非常快,不再像小學中學那樣反覆講解,關鍵是很難理解為什麼證明的時候要取什麼“任意值”,為什麼這樣做之後就能證明了?
我就是這樣過來的,數學分析就是大學數學最難的課程嗎?不是的,它只是入門級的,還有幾本“天書”等著你呢(具體是哪幾本不再列舉)!先把這“天書”搞清楚再說,當然如果你選擇繼續考研學數學你只能選擇這裡面很小的課程進行研究,這會有更多困難等著你。
總結一下:大學數學更難主要是因為幾點:1、更抽象,更難理解;2、內容更復雜,老師沒時間像之前一樣仔細講解;3、學習方法與之前不一樣,基本得靠自己理解。
題外話:任何學科研究到最後都得靠自己,畢竟學得越深入,能夠給你幫助的人越少,甚至到最後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和你探討,直至一個人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