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裡的銀杏樹
-
2 # 看日出東方到夕陽西下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資訊,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在古代,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訊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
3 # 古斯塔夫夫
風箏是現在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之一。相傳在兩千多年前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這便是風箏原型,之後來了一位nb人物—魯班,他是墨翟的學生,將木頭改為了較為輕便竹子。
最早的風箏是被用於軍事領域的,《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就是風箏第一次用於軍事。
(當然,還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資訊的工具。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放風箏也是古代人春天的娛樂專案,有關風箏的詩詞也是極多的。大家最熟悉的是清代高鼎的那首《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裡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
今天台灣的風箏進步更多,民國六十一年,夏威夷舉行一次世界風箏比賽,參加國之風箏製作技術顯然不及中國。這件事實觸動了國內許多風箏專門才。到了民國六十四年,臺灣風箏已經外銷到美國、澳洲、日本及其他國家,一年可以賺取三萬美金的外匯。 臺灣已步入工業時代一切講求速度與效率,無論市面售賣或外銷風箏早已看不到紙製品,便宜的用塑膠製,稍貴的用尼龍布制,僅有中、小學生工藝課仍然用紙作,因為紙較方便便宜之故。不過香港仍然一直生產紙風箏,但風箏面已不是個別繪製而改以印刷,雖較具工業化卻仍不失傳統特色及鄉土風味。
回覆列表
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人是漢朝的韓信。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
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
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
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