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有餘而補不足
-
2 # 閒琴亂彈
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不是沒滅道,只不過第一,中央政府滅道的時間比較早歷史記載有限,第二,中央政府滅道興師動眾比較血腥暴力,很容易被歸入內戰內亂農民起義裡面去,所以造成了看起來中國歷史上只滅佛不滅道。
道教是中土原生的宗教信仰,發家比較早而且一直有向世俗世界發展的傾向,在東漢末年就甚至開始搭建以宗教信仰為統治基礎的社會組織。冀州的張角三兄弟,幷州的張燕,漢中的張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張角三兄弟,更是趁著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的契機搞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張燕和張魯也趁機成功割據一方。
雖然漢末黃巾大起義以失敗收場,但是餘波從未停止,各地急於擴張自己勢力的軍閥對於這些組織度高戰鬥力不俗的軍隊也秉承著拉攏懷柔策略,雖然能夠很快平息戰亂,但是無形中繼續縱容了道教對於整個社會的持續滲透。三國之後的兩晉時期大家喜好玄學清談,無形中繼續拔高了道教的影響力。在和平年代固然沒有什麼問題,一旦中央政府出現控制力下滑的問題,道教這種巨大的影響力就會轉化成極大的不安定因素。
果不其然,八王之亂後混亂不堪的西晉王朝很快就給了益州(現在的四川)地區根基深厚的天師道機會,他們協助逃難入蜀的氐族人建立了割據一方的成漢政權;據一些野史記載,川中天師道的老大“蜀中八仙”範長生甚至一度成為了成漢的丞相。
東晉中後期,道教的分支五斗米教的更是引發了徹底摧毀東晉統治根基的孫恩盧循起義。與東漢末年僅僅持續了9個月侷限於河南河北的黃巾起義相比,這次起義不僅時間更長(11年),波及範圍更廣(覆蓋了除四川之外東晉統治區域),甚至多次危及東晉首都建康(南京)。更加令統治階級所恐懼的是,孫恩盧循祖上都算是貴族,孫恩的祖上是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的謀主孫秀,而盧循的祖上更是大名鼎鼎的漢末大儒盧植(沒錯,就是劉備的那個老師盧植)。
這三次打著道教旗號的內亂,充分展現出道教擁有社會全階層的極高的滲透率和極強的組織力來實現自己在世俗社會的政治理想;中央政府不得不採取最血腥的方式對其予以鎮壓。這種鎮壓方式毫無疑問對道教後續的行為邏輯和政治理念都有極大的衝擊,東晉之後道家逐漸開始放棄暴力鬥爭的方式而採取與世俗政權合作的方式宣揚和達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中國歷史上並非沒有滅道,只不過道家很早就與世俗政權以內戰的方式快速經歷了“衝突-失敗-妥協-歸順”的過程,最後變成了可以被掌握的小綿羊,而大家對於這些血腥的內戰背後的宗教因素往往不怎麼看重。事實上,等到佛教在唐宋之間完成了世俗化和武裝化之後,無論是方臘、韓山童、唐賽兒,都沒少享受黃巾軍和天師道的曾經享受過的鎮壓待遇,只是大家並沒有感覺到這種鎮壓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滅佛”而已。
另一方面,佛教傳入中土比較晚,也一直並沒有採取激進的策略干預世俗社會,最多是在意識形態和經濟層面對封建王朝造成衝擊,自然也就會被短暫的在文化層面和經濟基礎層面進行壓制,比如沒收資產勒令還俗等等,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武滅佛”。這些滅佛行為的宗教和文化因素更重,反而讓大家認為才是真正的“滅佛”。
無論滅佛滅道,中國世俗政權一直都在竭盡全力壓制宗教勢力對於世俗社會的額影響力,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宗教勢力,採取的措施不同而已。
-
3 # 遊看天下事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宗教的主要作用是統治階級用來穩定民心,其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的“洗腦”作用。
要討論古時的滅佛運動,需要先了解這兩個宗教的區別。
道教講究的是無為之治,天人合一,順其自然,道教重今生。
佛教則與之相反,佛教說來世,今生是因,來世是果。
二者相對來說,道教的宗教屬性很弱,不利於其思想的傳播,對社會實際生活影響小。而佛教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利於它在民間傳播,擁有眾多的信徒。
對於統治階級來說,佛教擁有的錢、地、人三樣東西,同樣是他們所需要的。當佛教的信徒數量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僧人們既不需要進行生產,也不需要服勞役,卻能夠擁有信徒捐獻的香火費。
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僧人不能提供足夠的生產能力,又收斂了大量的財富。神權和皇權之間的衝突必然會產生,從而開始滅佛運動。
直白地說,就是為了三樣東西:
1.錢
佛像多用銅鑄,且鍍金,接受廣大信徒的香火孝敬,聚集了大量的財富,最重要的是,僧人不用交稅!
2.地
寺廟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且很多地方的寺廟建設還大規模兼併平民的土地。
3.人
和尚要斷絕七情六慾,不進行生育。對古代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人口增長都是大問題,人口少了,代表納稅的人少了,服役的人少了,兵源也少了。
以上三點,沒有哪個朝代的政權能夠容忍。且和尚有錢有糧有特權,難免會嬌縱蠻橫,容易和平民以及政權產生矛盾衝突。
因此,古時曾多次大規模地滅佛,為的都是把佛教所佔有的錢糧、土地和人口搶回來!
-
4 # 小馬談古今
為什麼古代出現過許多次滅佛運動,卻很少有滅道事件?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佛道文化一直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佛道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非常巨大。
關於滅佛,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也被後人稱之為“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第二,北周的武帝宇文邕統一北方後,居然實行佛道同滅。
第三,唐武帝李炎崇尚道教,而滅掉佛教。唐朝的國教為道教。
還有統治者對佛道進行同滅。這位特殊的統治者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認為,百姓信佛,就要供養出家人,那樣出家人就不會專心生產,而出家人本身沒有財產,又不從事物質生產,那麼就不會納稅,從而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一旦很多人都入了佛教,那後果將會很嚴重。武帝乾脆佛道兩教同滅。
歷史上統治者滅佛事件的背後其實隱藏的幾點原因:
1、經濟上,寺廟侵佔田地,不用交稅,不利於民生和統治,佛門一直處在一種不納稅、不服兵役,不服徭役的狀態。 而且在有些朝代,佛寺擴張太快,損害國庫收入。
2、軍事上,僧侶不服兵役甚至謀反,很多人為了逃避紛紛躲進寺廟。甚至有的僧人不守清規,在長安佛寺發現僧人和胡人蓋吳起兵十萬反魏。一下子讓北魏太武帝大怒,下令誅殺長安僧人。
-
5 # 歷史通
其中最為特殊的一例,也正能解答提問者的問題。特殊點就在於,統治者一反常態地對佛道進行同滅。這位特殊的統治者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認為,百姓信佛,就要供養出家人,那樣出家人就不會專心生產,而出家人本身沒有財產,又不從事物質生產,那麼就不會納稅,從而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一旦很多人都入了佛教,那後果將會很嚴重。於是,宇文邕產生了廢除佛教的想法。他先是召集了廷臣和佛教的名僧、道教的道士,來討論儒道佛的優劣。宇文邕是想,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但這一建議剛一提出,就引發了佛道兩教的大論戰。
但在這次佛道論戰中,道士一直處於下風,節節敗退。這就讓武帝掛不住面子了,因為他是想把道教放在佛教前面。沒想到,這些道士如此的不爭氣。於是,武帝一氣之下,乾脆佛道兩教同滅。
史書記載:“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武帝宇文邕佛道齊滅的重大事件。
元朝時,因為全真教的教主丘處機曾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封為天下大掌教。此時的道教可以說壓得佛教喘不過氣來。俗話說,有壓迫就有反抗。因為政治因素,佛教始終被道教壓著一頭,但佛教並沒有放棄反抗。一場佛道之間的大論戰不可避免。到了元憲宗時期,佛道之爭達到了白熱化。佛道兩教在統治者默許下,在全真教總壇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論戰。這次論戰的確不同凡響。佛教派出了十六位修行極高的高僧,道家也毫不遜色,派出16位修道極高的老道。沒想到的是,一番激烈地論戰下來,作為東道主的道家被辯駁的理屈詞窮,節節退敗。最終,道教大敗。而失敗就要承擔失敗的懲罰。
史書曾記載:元憲宗八年,在全真教總壇舉行僧道大辯論,全真教徹底失敗。憲宗皇帝下詔令讓其歸還侵佔的寺院200餘處,又命令道士全部落發,並把那本瞎編的《老子化胡經》及其雕版徹底焚燬。
道教失敗了,也是憋著一肚子氣,時刻等著反撲。終於,在元世祖十八年佛道之間再次舉行了大論戰。不幸的是,這次全真道又是大敗。失敗就要受到懲罰。朝廷命令除《道德經》以外的其他道經全部焚燬。
北周武宗宇文邕是一次佛道同滅,而元朝的這兩次佛道大辯論,讓道教遭到重創,元氣大傷。
-
6 #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佛教起源印度,自東漢年間,約公元64年,在洛陽修建的中國第一所寺廟——白馬寺,時至今日大約有1900多年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繁盛,也有衰退。其中,在歷史分別有三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史稱“三武滅佛”,差點讓佛教在中國上滅絕。
有人會問,三次滅佛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滅佛不滅道?
三武滅佛事件跟古代三個帝王有關。這三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對中土的佛教進行大規模的封殺和解散。
第一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族統一北方之後,太武帝拓跋燾對北方的佛教進行驅散,革令和尚還俗,關閉寺廟。期間,有和尚與胡人勾結叛亂,太武帝下令誅殺長安僧人。
第二武——北周武帝,周武帝勵精圖治,下詔,僧侶還俗,毀滅佛寺。
第三武——唐武宗,唐代後期佛教大肆斂財,佔田,為了恢復民生,唐武宗下令滅佛三年,直到唐宣宗繼位開始逐漸恢復。
三次滅佛事件的背後其實隱藏的幾點原因:
1、經濟上,寺廟侵佔田地,不用交稅,不利於民生和統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直接描寫了南北朝時期,寺廟佔用土地,大興土木。在封建社會,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佛門一直處在一種不納稅、不服兵役,不服徭役的狀態。 而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時期,國家需要恢復民生,需要讓更多老百姓有田地可耕種,國家需要收納稅收。當時僧人太多,魚龍混雜,寺廟積財甚多,且不用繳納稅務,僧人為當時一霸,侵佔田地,不勞而獲,荒年還放高利貸,很多違法的人也藉著出家以此躲難。佛寺擴張太大,損害國庫收入。 從這經濟原因上來說,三個皇帝都採取了“滅佛”。
2、軍事上,僧侶不服兵役甚至謀反 佛門講究四大皆空,所以佛門中的僧侶不需要服兵役。而在北魏太武帝時期,為了鞏固中原,全民皆兵,因為佛門不需要服兵役,很多人為了逃避紛紛躲進寺廟。起初太武帝並不反對佛教,但因僧人不守清規,在長安佛寺發現僧人和胡人蓋吳起兵十萬反魏。一下子讓北魏太武帝大怒,下令誅殺長安僧人。次年,下令各州殺僧,毀滅佛像,禁止人民信佛。並且太武帝拓跋燾便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僧人一律還俗服兵役。同樣在北周武帝時期,僧人惠思、法秀謀反等事情,讓北周武帝下令滅佛。
3、文化上,佛道相爭,佛門教化不利於當時統治 北魏太武帝執政期間的宰相是崔浩,崔浩是道教中人,他善陰陽五行,深得太武帝信任。太武帝自己信仰道教,自詡太平真君,並封寇謙之為天師。但朝野之中信仰道教者少,多數反對太武帝通道教。這讓太武帝非常不舒服,加上佛門經濟上,軍事上也不利於國家發展於是有了滅佛之心。 在北周的時候,僧侶後朝堂議事,武帝斥責佛門不淨,佛門的人竟反駁道教也不淨,佛道相互擠兌揭短,武帝大怒,以此下詔,僧侶還俗,毀滅佛寺。 而唐朝本來就信奉道教,以道教定為國教,奉老子為祖先,百姓多以皇家信仰為主,佛教在此期間雖得到發展,但安史之亂後期,佛門消極避世的意識不利於國家振興。
佛教的教化是要禁慾,要拋家棄子,還不可以生育。而對於封建農業社會來說,人口即是財富,這不利於國家人口的增加。但道教卻不同,更注重人性,可以結婚生子。 所以,三個武皇帝權衡了佛道二教誰更利於統治,發現佛教不利於當時的統治於是都要滅佛打擊。
“三武滅佛”在當時起到了重要的意義,恢復了農業生產,休養生息,增加了人口,擴充了軍隊和財政收入,鞏固了國家政權。其中以北周武帝的滅佛舉措最為成功,他把佔到全國十分之一人口的僧人轉化為農民與士兵,為國力的增強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後來北周成功滅掉北齊,繼承了北周遺產的隋也順利的滅掉了陳,完成了統一大業。
-
7 # 光能收集者
從秦到清,中國是軍事皇權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誰威脅到這個制度,就滅誰。佛教僧團建立的佛寺有人、有地,又有錢,當然會遭到統治者打擊。道家的目標是仙人。仙是山上人,遠離塵世,即使個別道士有了權勢金錢,也不是一個團體,一個集團,是個人的事情,單獨處理就是了。
-
8 # 高几
啥叫沒聽說過,只是沒有想起來罷了,就舉一個傳播最廣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就是以當時的太平道為主,三國就是源自於平定這場道教起義
-
9 # 唐御元
道士不收供養,所以窮
道士要開飯,就得親力親為,看風水,算命。。。
其他宗教,一句收供養,就好了
-
10 # 破雲曉
有滅道,只不過佛教宣傳的厲害,道教不怎麼說而已。
滅佛滅道,古代大都是地主經濟和國家經濟之間的較量,道教宮觀和佛教寺廟古代佔據的土地很多,其實和百姓都是有一定的矛盾的。
這事兒吧,雖然我也是道教徒,但我是支援的,如果國家的民生搞好了,取了道佛宮觀寺廟,我是支援的。
-
11 # 四川達州
歷史上也有滅道的,比如元朝。當然道教受到的打擊面及烈度遠低於佛教。原因很實在也直截了當。
道教平時在山中修煉,國家危亡時紛紛出世救護。反之,佛教多在盛世時汲取百姓供養,亂世來臨則關閉山門自保。歷來知識分子對此是深惡痛絕。
限制於不同的教義,道教基本屬於高階宗教,因為花費高,所以民間影響不大。反之,佛教的教義相對具備蠱惑性,一個輪迴轉世就壓倒無法證實的白日飛昇,所以佛教流行於中下層。顯然,道教不會輕易造反,而民間則有多借佛教的眾生平等意義來造反。
道教信徒少,佔有財富資產少。反之,佛教用香火錢購買土地,積累銅器(這就是錢啊),甚至充當地主和高利貸主來剝削百姓。此外,僧尼出家多,導致國家編戶減少,稅金減少,還需百姓供養,當然令國家統治階層極其不滿。
最後,梁武帝數次捨身出家,以國庫供養寺廟,但侯景之亂時和尚們對如此虔誠的佛教信徒皇帝也不予任何援手,任其餓死,令統治階層對佛教的涼薄產生懷疑。
自然而然,歷代政權當然是大多在打擊佛教。但自宋代開始,佛教影響力已經遠超道教和儒家,國家政權此後就不再敢公開滅佛了,也是此理。 -
12 # 市場調查部蘇總
這個也不能說沒有過。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漢朝到南北朝時期,下層百姓造反都打著道教的旗號,當時朝廷對於道教也時有打壓。比方說東漢末年的太平道起義,朝廷對於這些人是抓一個殺一個。魏晉時期的孫恩和盧循的起義同樣遭到劉裕的鎮壓。再往前走,秦朝的時期對於方士術士的打壓,也算是對早期道教的打壓。東漢之後,經過魏晉南北三百時間,到唐朝時期,佛教已經融入中華文化。這裡就要討論一下佛道區別,只簡單討論下,不做深入分析。道教是吸收先秦時期的陰陽家、神仙家、方士、道家等思想,雜糅而成的一種教派,其追求修煉長生之道,以傳統的道家、周易、陰陽五行思想為理論基礎,探求人類長生之謎,唐之前以追求外丹為主流,講究煉丹服食,如葛洪。唐宋之後,因服用所練外丹死於非命的人不在少數,內丹修行逐漸成為主流,如呂洞賓、陳摶。總體來說,道家講究修煉長生,以出世為其要旨。佛教則是認為世間是苦海,人世間的情愛、權利、錢財都是苦難的來源,要放棄塵世間的一切,才能若離苦海。雖然也是讓人脫離塵世,但佛教講究普度眾生,如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從這方面講又要入世。從長時間來看,佛教是入世,四處宣講教義,普通訊徒眾多,寺院多建於人多熱鬧的地方。道教出世,多以自身修行為主,沒有那麼多精力傳播道教教義,信徒多以上層的官員、地主等為主,道觀多建在深山人跡罕有之處。因此,佛教有眾多信徒,那麼就可以獲取鉅額利益,如信徒的捐贈,有錢財的,有土地,加上佛道一般都有豁免不交賦稅,很多百姓,還將土地掛在寺廟名下,免交賦稅,寺院有巨大的經濟實力,就從事賒貸,豢養武僧,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獨立的王國,道教也類似,但相比而言,道教原離鬧市,且在下層影響不及佛教,沒有佛教那麼厲害。歷代朝廷,賦稅都是朝廷的頭等大事,佛教的行為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滅佛肯定勢在必行。
-
13 # 探索歷史奇聞
為什麼滅佛不滅道?你要聽聞“亂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關門避禍。盛世道士歸隱深山,和尚出門招搖。”就能理解了。
而諸如這種事跡,抗日年間不計繁多,後來還有新聞採訪過一些破舊仍然捨不得遺棄的道觀掃地道長,問:“這麼大年紀為什麼獨你一人在此掃地?”
老道長回道:“師傅和師兄們都下山抗日去了,這一去,就再無音訊,如今,這裡就我獨自一人。”
你說佛門不好吧,它也好,好在於救己,實在看不下去還會施粥,你說不好吧,為什麼改朝換代都要血洗佛門?因為佛門自古就是一座斂財機器。
古代寺廟佔地極廣,且都是燒的真金白銀,特別是置辦佛門的一些幾十長身高的佛身、佛門道具之類,往往國庫不充裕時,有些統治者就會拿佛門開刀,畢竟,燒的是人家的錢,你還讓一個真龍天子向佛門磕頭,豈不是佛凌駕於帝王之上?
後,道門隱匿於世苦修也是因世俗殺念而起,但佛門卻執著於香火,越重越偏離了本心,那就拿武週一樣,武則天就是借佛手完成登基儀式,隨後還將佛反手滅了,這就是歷史最經典的例子,武周後,佛門還妄想再創盛唐輝煌,只是,一代不如一代。
這也是為什麼“道士,亂世下山,盛世上山。 和尚,亂世上山,盛世下山。”的由來。
-
14 # 此男彼女
道家不問世事,與世無爭,滅他幹撒?
佛家有因果論,為啥因果論會被佛家提出來?因為佛家總是沾染因果,因果沾多了,不滅他滅誰?
-
15 # 觀海聽濤春暖花開
牧羊權的鬥爭
滅佛的根本原因是神權與皇權對領導人民意識形態權的鬥爭,兩者在世間大行其道的基礎,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開始皇權通過宗教對老百姓的思想進行誘導、麻痺和禁錮來達到穩固其統治政權的目的,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實因個人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漸百姓對宗教產生信仰,從而沉迷其中。當人對宗教產生了信仰,那麼他就會對現在的皇權產生漠視感,他追求的是來世,很多信徒拋家舍業加入進去,他們不事生產,再也不對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了,從被剝削階層變成了寄生階層。也就是說百姓本來是皇權圈養的羊,為了讓羊聽話,就找來了宗教這隻牧羊犬,誰知道這羊跟狗走的越來越近了,以狗為榜樣,聽狗的話,為做狗貢獻自己,這時候皇權肯定不答應呀,那就把狗殺了,讓羊沒有了帶頭的。
佛教在中國屬於外來的宗教。公元前後,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因為佛家學說講的是導人向善,起到了穩定政權統治的作用,所以被皇權所用。但是佛教的麻痺性太強,讓人很容易沉迷其中,從而想投入其中,隨著信徒的增加,對當時政權的穩固產生了隱患,故爾當權者採取行動進行滅佛。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滅佛運動,即稱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
道教作為本土的宗教,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因為長生不死、得道成仙的理念多被帝王所看重,走的是高層路線。在對俗世領導權的鬥爭中,沒有佛教的群眾基礎廣泛。但是因為走的上層路線所以可以影響皇權對佛教的限制。北魏太武帝就是聽了道教,
這就是為什麼滅佛不滅道的原因,佛家遠來是客,皇權道教是土生的關係戶,你客大想壓主,主人當然不同意了!各位朋友,你對佛家和道家有什麼看法,傾向於誰呢?
-
16 # 醉美木瀆
有句話叫“不遭人妒是庸才”,這句話用在宗教上一樣合適,之所以佛教被屢次打壓,是因為佛教發展的太好,道教之所以未被國家全力打壓過,還是發展的有限,沒有成為統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
“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在佛教自己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雖然是“外來戶”,但是傳入中國之後,發展比本土的道教要好得多,道教在經歷東漢末期的大爆發之後,逐漸歸於沉寂,即使是在“扶道抑佛”的唐代,道教的影響力也遠遠被佛教甩開了幾條街,一度成為權貴階層追求長生而修煉的小眾宗教。東漢末期一度成為道教發展的高光時刻,黃巾起義本身就通過道教信仰團結群眾,道教經典“太平經”是起義的精神指導綱領。在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後,道教大佬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佔據漢中,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張魯。所以也不能說道教沒有被政權打擊過,漢末黃巾起義的失敗,也可以算作東漢政權對道教的全力絞殺。
自東漢之後,佛教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宗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極盛情景的生動描寫。南朝梁武帝極其崇信佛教,甚至於多次表示要捨身出家,大臣們為了替皇帝贖身,每次都要花費上億錢。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梁武帝替寺廟出面敲政府的竹槓,在統治者的縱容下,寺廟佔有大量的人力和土地資源而不需要納稅和服兵役,有一句話叫“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在佛教勢力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宗教和封建統治政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這才有了後來的“三武一宗”滅佛的說法。
人力和土地資源是封建政權最寶貴的資源,是絕對的“命根子”,不管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燾,還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還有後來的唐武宗,後周世宗柴榮,打擊佛教都是為了搶奪佛教寺廟佔有的大量人力和土地資源。咋一看滅佛事件是一場宗教浩劫,仔細分析其實是一場經濟戰,資源戰。這就是為什麼滅佛的大都是武宗,諡號中有個“武”字,代表著在任內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寺廟裡的大量僧眾,捨身供佛的大量信徒,飽食終日,卻不需要服兵役徭役,寺廟擁有大量田產卻不需要繳納賦稅,這兩條相當於是從統治者身上割肉,打擊佛教也就變成了整軍備戰的必要手段。
在兩宋之後,“儒釋道”三教並存,儒教成為文化主流,儒教的優勢主要在於“似教非教”,不需要出家,也不會和政府搶奪人力和土地資源,還可以幫助封建統治者柔化民眾,加強統治。
有人說中國的封建知識分子,在年輕的時候信的都是儒教,講究入世,有所作為,實現個人抱負,想的是“做事”。中年後就改通道教,講究道法自然,陰陽調和,想的是“混事”,到了晚年就都信了佛教,所謂一切隨緣,忙著修來世去了,想的最多的是“躲事”。
-
17 # 老盛說說說歷史
不管是佛還是道,只要宗教團體發展壯大到影響政權統治了,都會被滅。
另外就是佛教算舶來品,統治者不甘心被外族文化侵蝕啊。
-
18 # 白虹36618958
怎麼滅,道往上追,是老子,再追是黃帝,再追就是河圖洛書了,是中國骨子裡的。還有道教修長生,還有占卜,天象,醫藥,和儒家又是相生相剋,道教還窮 都煉丹藥花沒了。怎麼滅
回覆列表
第一次,秦始皇,焚書坑儒,大批(術士)道士被殺,大批道家著作被焚燬。第二次,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道家變成道教,從朝堂趕到民間。第三次,東漢末年,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太平道被鎮壓,大批信徒被殺,經書被毀。其他如南華,左慈,于吉等道家宗師被通緝,被殺害。第四次,(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召開佛道辯論大會,佑佛抑道,於燕京築焚經臺下令收繳焚燬道教經典,並將先前乃馬真後稱制時刊行的《玄都寶藏》七千八百卷也全部焚燬。又命各地均築焚經臺,在全國範圍內收繳道經和印板銷燬。這就是元代歷史上有名的“至元焚經之禍”。“至元焚經之禍”是中國歷史上道教最大的法難,而焚經之後蒙元統治集團也就改變了之前的宗教政策,中國古代的道教典籍經元火以後亦大多殘缺不全了。第五次,清朝是滿洲人入主中原,對漢人有一定的歧視和顧忌。雖然沒有對《道藏》作過過激的毀損,但在精神上,打擊和壓制代表漢文化的道教,是不遺餘力的,例如,在順治年間制定的《大清律集解附例》中,《禮律》明文規定“禁止師巫邪術”,《刑律》又規定嚴懲“造妖書妖言”條款;康熙年間所增律例規定“凡妄布邪言,書寫張貼,煽惑人心者,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皆斬監候”;雍正十一年,刑部增訂私習羅教為首者照左道異端煽惑人民律擬絞監候的條例;乾隆年間,又增添重懲邪教的刑法,將“倡立邪教,傳徒惑眾滋事”等列入比照謀反大逆及謀反定罪條款。這些條律的制定完善,體現了清政府對遏制處理宗教問題趨於成熟。把統理天下道教的張天師,從國師二品的地位貶為五品,品級不如一個知府的地位。乾隆皇帝立佛教為國教,冊封活佛,抑道揚佛。修四庫全書,以毀書,不知多少道經毀了。清朝末年,好多個縣的道觀都被清政府改為佛寺。如在臺灣,規定廟觀不可以有道教神 像,好多漢族民眾為了保留道教,紛紛把道觀改成佛寺,以保留道教神 像。經過滿清三百年的打壓,道教到現在都沒能完全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