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妙妙姐的平凡生活
-
2 # 家有虎娃
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如何牽著父母的鼻子走的?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給父母的天使,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會盡自己的所能給孩子最好的,在這一個愛與被愛的過程中,孩子的小腦袋轉的非常快,利用他們的智慧和小聰明經常牽著父母的鼻子走。那孩子到底是怎麼做的呢?下面給大家舉個小例子說明一下。
兒子去年剛來我們身邊的時候,老公為了跟兒子套“近乎”,接連三天都給兒子買了玩具,其效果也是顯著的,兒子很快跟他打成了一片,可是新玩具沒玩幾天兒子就又想爸爸給他買新的,爸爸一開始不同意,兒子就帶著哭腔說
“爸爸你不愛我,一點都不愛我,都不給我買玩具玩。”
“我要奶奶,爸爸不愛我。”
經不起兒子嘮叨,老公就又給兒子買了新玩具。最後家裡的床上、桌上、地上都是他的玩具,我們實在是受不了,就很少再給他買了。
有時候兒子有想買的東西時,他還會跟他爸套“近乎”,比如兒子跟他爸說:“爸爸,今天晚上我陪你睡覺,好不好?”
爸爸說:“好呀!”
兒子:“爸爸,那你明天能不能幫我買個某某東西!”
居於此類的情況時有發生,他還會跟著大人的變化而變化,經常套路我們。
我覺得是父母的愛,讓孩子有了牽著父母鼻子走的機會,但只要你的愛是有原則的,只要把握好愛的度,偶爾被孩子牽著鼻子走走也無妨。
-
3 # 隨心媽媽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當父母的在孩子有要求,或者要買什麼東西的時候,能滿足就儘量滿足了,只要孩子高興,啥事都好說,久而久之養成了習慣,就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
4 # KK育兒寶典
看到這個題目不由得讓我想起,媽媽對著賴在玩具店不走的孩子束手無策,爸爸對著比自己還高,但是就是不上學的孩子唉聲嘆氣……都說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父母也真心的想要珍視這個禮物,為什麼最後的畫面變成了這樣呢?
根據個體行為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理論,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最重要的需要,就是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他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沒有的時候,他就會用各種方式來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有可能這種行為是恰當的,也有可能這種行為是不當的。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這種行為又相互影響。
比如:一位媽媽正在家裡忙著回郵件,4歲的孩子突然跑來讓媽媽抱,媽媽說,”等會兒,我在工作”。孩子離開了,沒有兩分鐘,孩子回來說要和牛奶。沒一會兒,孩子又會回來了可能要上廁所,就這樣頻繁的來找媽媽。直到媽媽沒有辦法放下工作,或者衝著孩子發了脾氣。
案例裡的孩子,他在這個時候就感覺到自己沒有價值感,也沒有歸屬感了。所以他會用他能想到的辦法來找媽媽關注他,讓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媽媽是愛我的。
孩子的這個行為是受他的潛意識主導的,他也不是故意要煩媽媽。他只是對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不那麼確定了。
1、如果媽媽不明白孩子的訴求,只看到孩子吵鬧的行為,衝著孩子發火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工作比我重要,就更加重了孩子的擔心,他這種行為就會加重。
2、如果媽媽放下工作,去陪孩子了呢?偶爾幾次是可以,但是孩子會覺得我就是可以讓媽媽停下來陪我的,進而操控媽媽。
3、如果媽媽知道了孩子的訴求,可以清楚溫柔的告訴孩子,自己還需要多長時間就可以陪他玩了。同時給孩子一個小任務,比如:讓他看著鐘錶,以便提醒媽媽到時間了。媽媽這樣做就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
所以說,在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行為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父母需要明白孩子的訴求,而不是隻看到行為,這樣孩子的行為就會良性發展。
回覆列表
親,無非就一點:家人太愛這個孩子。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以為自己掌握著主動權,卻不知無形之中自己已經失去正確的思維思考,所有的一切都圍著孩子的思想在轉,所以不知還覺就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