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爺慈悲
-
2 # 不忘初心136533244
清明節上墳有什麼講究?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寒食節第二天也就是清明節,古代是兩個節日,現代已經結合為一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為逃國難流浪於國外,在即將餓死之際,其隨從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給公子,鼓舞公子戰勝困難伺機曰後重整國家。後重耳返國成為晉文公,遍封當時流亡之臣,惟獨落下介子推。文公記起去請介子推時,他已揹負著老母躲進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文公便命手下三百放火燒山燒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見介子推出來。火熄滅才見介子推和老母靠著大松樹根死去了。文公追悔之餘,規定每年介子推被燒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嚴禁煙火,吃寒食,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來,流傳至今的。
上墳,掃墓或稱祭墓,各地都有各地的風俗習慣,有的只插上五色紙條,有的獻花,獻花圈,獻些祖宗祖先平時喜愛的食品,水果,酒之類等,基本上也沒有啥講究的。
-
3 # 讀書人說
沒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各地做法不盡然相同。一般的做法是:
首先準備好祭品,一般為三樣菜餚,清香三柱,紅燭二炬,紙錢若干,彩紙幡一具,鞭炮一條,茶,酒等,另準備修掃工具若干。
接著淨手,前往墓前,擺上祭品,點起香燭,鳴炮,告祭(表明清明祭祀並修掃陵墓,因為陵墓在平時是不能動土的,只有清明節才可以,各地講究不一),拜祭,祭畢!
然後動鋤修掃,先修整墳塋和祭臺,再修整圍座,清理擋住墳塋朝向的樹木樹枝,保證視野開闊。
修掃完畢,插上紙幡,即可離開。
-
4 # 樹德漢碩
清明掃墓祭祖是有所講究的,首先要準備好祭品供品,到墳後先修掃后土拜祭后土,然後才掃拜主墳。先點燃紅燭燒香,擺放好祭品供品燭成雙,香三支一炷要單,紅燭大中小,香也分大中小,然後三茶五酒,先茶後酒,再有序列擺肉方三犧及米團、水果,三清,點心,糖果餅煙等一切祭品供品一同擺上,三巡茶酒之後,周圍打掃添土完成,就接輩份由長到幼有序排列進行祭拜,行祭拜禮,有的有祭文的宣讀祭文,有的趁機許願。
一般而言,懷孕女性,經期女性,不宜去掃祭,年老行動不便,小孩太小也下宜去,有的習慣不讓女的去,這是明顯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不妥。過去有的會哭墳,現在哭的少見了。
行了拜祭之後,便燒元寶紙錢紙衣等冥品插了紙幡,再添墳頭土,便可完事了,算是本次祭拜結束,可以離開,又去另處掃祭,這開時多會以燒炮相送。有的已不那麼論規依矩了,有心盡責了即可。清明掃墓祭祖追思懷念先人,有其積極意義,而拜祭應儉約不浪費鋪張為好,特別反對冥品多樣化高階化,也不主張燒炮行,燒的太多,極易引發安全問題,這不得不小心注意啊。
-
5 # 廣西小銘哥
清明上墳有一定講究的,不穿得特別鮮豔的衣服,這是對祖先的一種尊重,不要在墳頭上打鬧和歡呼等等!還有很多很多直得我們注意的!
回覆列表
清明節上墳,確實是有講究的,而且這祖輩流傳下來的規矩,都是有說法的,當然了,各個地方可能有會存在不同從差異。這一點無需計較過多,遵守當地的風俗極好。
我把蘇北的情況說一下,供大家參考;
首先,清明節上墳,最為常見的就是燒火紙。與冬至和鬼節的燒紙,純粹是給先輩送冥錢不同。清明節上墳燒紙,除了給長輩送冥錢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拜祭,追思先輩,彰顯孝道的傳統文化在裡面。
其次,清明節上墳,最好是上午去,這個傳統不知道其它地方是否有,因為上午的時候,陽氣比較重,比較適合去到墳地,而下午陰氣比較重的時候,其實是不利於活人去拜祭的。從這一點,也可以引申出,懷孕的女性,經期的在女性,甚至是未婚的女性,儘量都是不要去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清明節去上墳,一般都是要給墳頭添土的。為什麼要添土呢?一方面新土,是意味著這家後繼有人,後人不忘先輩;其次是,每年增加新土,讓墳頭不會常年失修,塌陷等等,導致後輩衰落。而墳塋的逐漸增大,也意味著,子孫後代比較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