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美的袍2

    在古玩行內,琉璃廠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在這裡誕生和流傳出來的一個個打眼和撿漏的故事,是每一個收藏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在滋養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想象與靈感後,便演繹成了一部部充滿傳奇色彩的文學、影視作品。這些跌宕起伏的收藏故事背後,是中國傳統文脈得以延續和傳承的內在動力。

    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的琉璃廠,坐落在北京城西南角宣武區的和平門外,由琉璃廠東街與琉璃廠西街兩部分組成,中間被南新華街穿過。琉璃廠呈東西走向,長約800米。這裡最早叫做“海王村”,因當時北京城區還很小,海王村相對主城區要偏遠很多,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城郊。從元朝開始在這裡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明代官窯的規模擴大,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燒製的琉璃瓦主要用於故宮、雍和宮等宮殿、皇家寺廟中。

    那麼這樣一個燒製琉璃的官窯,又是怎麼變成古玩行的代名詞的呢?我們來看一下琉璃廠在各個時期的狀況及變遷。

    1、元朝至明朝中期。這一階段是琉璃廠名副其實地進行琉璃燒製的階段。當時海王村由於地處城市郊區,又擁有大量可以燒製陶器、琉璃的紅色陶土,因此被選定為官府燒製琉璃瓦的官窯窯址。尤其是明永樂年間,為建造現在的北京城,需要燒造大量的琉璃瓦等構件來滿足故宮、雍和宮以及天壇、地壇等宮廷建築及廟宇的建設需要,這一段時間是琉璃廠真正名實相符的階段。

    2、明朝後期至清朝初期。這一階段,由於北京城已建成當時的國都,人口快速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琉璃廠附近已經從原來距城中心十分偏遠的地帶,變成了北京四九城的一部分,已經不適合在城中取土燒窯了。加之當時北京城的主要建築已經完成,琉璃廠已經失去了原來存在的意義,變為居民區了。

    3、清朝初年至乾隆年間。清兵入關後建立大清國,但滿漢官員之間存在著很深的矛盾,成為清朝政府當時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社會矛盾。為緩和這種衝突,清朝初年實行滿漢官員分城居住的制度,琉璃廠附近便成了漢族官員的聚居區。此後由於地理位置的方便,全國各地的會館多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於是,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4、乾隆年間修建四庫全書時,琉璃廠正式變身古玩街。琉璃廠形成古玩街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館修纂《四庫全書》之時,以前雖有古玩文物交換,多屬於以物易物,少有銀兩媒介交易。乾隆中期以來,上至公卿,下至士子,莫不以此地為雅游,而消遣歲月。傳說,乾隆末期,琉璃廠開設清秘閣和松竹齋都是文玩南紙店,清秘閣還承辦六部衙門的呈奏用紙和文具、印泥;松竹齋(後改為榮寶齋)承辦科舉試卷。此後,陸續有其他門類的古玩店鋪來琉璃廠落戶,並逐漸形成了最大最全的古玩市場。

    5、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由盛而衰的琉璃廠。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琉璃廠被德國兵佔領,古玩鋪的文物被搶走,所剩無幾,慶幸的是沒放火焚燒,琉璃廠也因此從華人自己的古玩街走到了世界收藏史中。

    1900-1927年間,外華人紛紛到琉璃廠買古玩字畫、玉器陶瓷、牙雕緙絲之類物品,很多中國的珍貴文物就是這個時期流失海外的。

    到清朝末年,法國駐中國第三公使魏武達,卸任後在巴黎開古玩店,北京最大古董商嶽彬是魏武達扶植起來而發財致富的。在這個時期,琉璃廠古玩街的名聲逐漸傳遍世界。antique street——在國外叫的很響,來北京的外華人都要到琉璃廠遊覽參觀。琉璃廠也成為了中國文物的集散地和鑑別文物的權威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可以走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