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父
-
2 # 天涯明月
當然必須的啊。雖然他失敗了,那只是其它原因。
一,劉備是在關羽死了一年多才出兵攻打。我們可以分析當時的情況看看,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方,與此同時先前被曹操佔據的荊州陸續被劉備和孫權兼併。當時劉備派兵佔據了荊州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權得到了荊州的江夏郡和南郡,而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此時還在曹操的手中。後來為了鞏固和劉備的同盟,孫權不僅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還將南郡借給了他,因此我們所說的劉備借荊州事實上應該說是“借南郡”。劉備佔據荊州後不久就開始向西南發展佔據了益州,這時候孫權見劉備實力日漸壯大於是就派人前來討要南郡,可這個時候是關羽代替劉備在鎮守荊州,根本不鳥東吳。
於是孫權打算武力收回南郡,劉備就將長沙郡和桂陽郡抵作南陽郡割讓給了孫權。雖然和解了,但劉孫同盟關係出現破裂。大家貌和心不合了。此後劉備發兵佔據了漢中,關羽也在荊州發兵攻打曹魏的南陽郡,將曹操的大將曹仁困在了樊城。這時候孫權見奪回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暗地裡向曹操表態,最終在曹魏和東吳的兩面夾擊之下,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關羽死後第二年劉備稱帝,並開始動員力量攻打東吳。
二,這個很重點,是先稱帝,後計劃攻打東吳。當時大家都反對,以為是為關羽報仇,其實不然,那只是演義裡面的故事成分。關羽被敗,實際上是敗於吳魏聯合。劉備稱帝以後打吳實際上就是明著想打破吳魏聯盟關係。可是真能把吳國滅掉嗎?就算能,魏國還不是坐收漁翁之利。為什麼還要打,肯定是為了談判,關羽以敗,劉備是不可能主動派人去談的也不會去談的。這樣會很被動。劉備的目的是前線力挫吳國的軍隊,然後迫使孫權回到談判桌上這樣一來劉備就有了拆散魏吳聯盟的機會。
三,前面說到稱帝建國。說明這個國家內部局勢還不是很穩,怎麼說,蜀漢其實主要就是就是益州和漢中這兩個地方組成的,而這兩個地方前不久還是屬於劉璋和張魯的。稱帝也是政治手段,現在在帶兵攻打吳國,可以說都是為了鞏固國家根基。面對剛剛關羽丟失的荊州出兵可是個很好的理由。
然天命使然,碰到陸遜,劉備懷英雄之志為能一展抱負。
-
3 # 記錄怪咖
這個問題,處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答案。
站在兄弟的立場上,劉備出兵伐吳,是應該的。
關羽、張飛兩個人,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三人一起出生入死這麼多年,現在自己的好兄弟,卻死在東吳將領的手上。作為他們的大哥,劉備應該出兵伐吳。
但是,劉備除了是他們的大哥之外,還是蜀漢政權的統治者,是一國之君。如果是從一國之君的角度出發,劉備不應該出兵伐吳。
劉備出兵伐吳,受益的人,一定是本身國力就比較強大的曹魏。劉備如果戰勝了東吳,也一定是消耗了很多的軍力,這個時候曹魏率軍來攻,劉備恐怕沒有招架之力。劉備如果輸了,蜀漢、東吳雙方也一定是實力大減,受益的人,還是曹魏。
所以,劉備如果從大局出發,就不應該出兵伐吳。
回覆列表
劉備伐吳雖然失敗,但我認為劉備必須伐吳,主要有以下6點佐證:
1.關羽是蜀漢重臣,且是劉備的結義兄弟,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劉備又是以仁義著稱的君主,如果他不伐吳為關羽報仇,蜀國將領將會寒心,不會再誓死效忠於他,對蜀國政權會造成不穩。
2.吳國佔領荊州後,隱隱有成為除魏國外的第二大國,對蜀國的地位造成威脅。
3.劉備此時伐吳,可謂師出有名,是百姓眼中的正義之師。
4.吳國的坐大,讓曹魏已經不再將所有的精力全部盯在蜀國之上,而是暗暗開始防備孫吳,所以蜀國此時有伐吳的機會。
5.劉備早想一統天下,光復大漢,而三國中以曹魏最強,不好打,而孫吳較弱,所以劉備想先易後難,先伐吳開始。
6.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容有失,而且孫吳剛得荊州,勢力未穩,正是伐吳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