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野袍子仙女

    導語:電視劇裡的和尚很多,而老和尚們一般都會自稱“老衲”(或“老納”),不過說句實話,相信扮演老和尚的演員自己都不知道,“老衲”到底是啥意思。

    老衲的含義

    老衲"是和尚和道士的謙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 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和尚穿的衣服,叫作“納衣”。“納”本是“縫補”或“補綴”的意思,後來引申為“綴合而成”之義。出家人的衣服,不求華麗,常用人們遺棄的碎衣片補綴而成,因此就稱作“納衣”。《佛祖統紀》中摩訶迦葉尊者說:“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著壞色納衣,自剃鬚發。”可見“納衣”之稱由來已久。通常寫作“衲衣”,有人說,納受五種舊弊而作成衣,如寫“衲”字則違反了原義。

    能夠做納衣的,還不是平常的布料。《釋氏要覽》介紹了五種納衣:“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處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棄衣。以上衣,天竺人諱忌,故棄之。以不任用,義同糞掃,故共納成衣,名‘糞掃衣’。”俗人拋棄的最骯髒、最破爛的衣服,補綴縫納為衣,叫作“糞掃衣”,也不算過分。實際上,佛教盛行後,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穿納衣,是“十二頭陀行”之一,每個和尚都得遵守。《佛祖統紀》談到慧思尊者說:“平時禦寒,唯一艾衲。”可見佛門生活的清苦。當然,穿納衣也是有意義的。《釋氏要覽》宣揚“納衣十利”:“十誦雲,若納衣不貼田相,不須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以、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餘衣,十、不失求道。”這“十利”,將納衣的優點已講得十分透徹了。

    納衣為人所共知,成了僧衣的代名詞。和尚戴的帽子,也是納綴細碎布片而成,因此也就稱作“納帽”。《續高僧傳·景鸞傳》就有“衣以袈裟,覆以納帽”的記載。

    到後來,“納”也成了僧侶的自稱或代稱,諸如“老納”、“貧納”、“納子”等。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回過頭談那時的簡樸日月,即使蠢閨女、笨女人也必會縫補衣物,中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閒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納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納”字即縫綴之意。  

    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總結:一般稱自己為老衲的都是方丈主持級別的.而稱自己為貧僧的大多是級別低一些的和尚,還有那些小和尚就都叫自己為小僧了!

  • 2 # 文史花摺扇

    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和尚十分貧窮,需要縫補衣裳才能過活,因而得來這個稱呼;後世逐漸演化為年長和尚的謙稱或自稱。

    一:和尚十分貧窮,需要縫補衣裳才能過活,因而得來這個稱呼

    “衲”,意為“縫補”,比如:拘攣補衲,蠹文已甚——《詩品詩》。

    我們如今經常說的“納鞋底”便是這個意思。

    由此,便有了“化緣”這種佛教活動,而古代的出家人一般生性良善,很為百姓所愛戴,所以僧人的吃方面問題不是很大。

    因此,僧人們便將化緣得來的衣服,稱之為“百衲衣”,即通過百人的布料而製成的僧衣。而穿上百衲衣的僧人,便成為“老衲”了。

    二:這個詞在後來,逐漸演化為了年長和尚的謙稱或自稱

    因為在寺院當中,修行是要靠日積月累的苦行,因此,年老的僧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老為尊的傳統,而且是個德高望重的僧人,多重因素加起來,“老衲“一詞便不是每個僧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稱了。因此,能夠自稱為”老衲“的人,實際上是在那一片鄉鄰當中,最有威望的那個人之一。

    實際上現在的僧人條件都不會差,甚至有一些寺院的僧人還有學歷要求,而衣服也不用穿縫縫補補的“百衲衣“了,但是現在的僧人仍自稱”老衲“,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傳承。

    綜上,之所以自稱為老衲,便是僧人在民間的一些活動而來,並且逐漸演化為年老僧人的自稱。

  • 3 # 廈門小胡看世界

    年老的和尚之所以稱自己為老納,是因為納這個字是非常有深意的,納代表著納衣。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人是達摩,相傳他在菩提樹下頓悟而開創了佛教。而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就算現在我們去旅遊也會遇到很多的僧人,其中一種在我們的國家很少見的叫做苦行僧人。他們往往頭髮蓬鬆,渾身髒得不能再髒了,衣服也破舊得難以遮蔽自己的身體。

    但是這些人一點都不覺得苦,反而認為只要辛苦地修行了,最終有一天會成佛,就會上升到一個極樂的世界。

    什麼叫苦行僧呢,從字面意思上不難看出,苦行僧就是隻注重修行而在生活方面非常艱苦的僧人。他們大多數都是吃著別人施捨的一些糧食,喝了就隨便喝點清水,花很少的時間去研究生活問題,而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修行當中。

    那麼他們的衣服也一樣,相傳在古代,僧人們都是非常窮的,但是修行一點也不含糊,經常徒步個幾千裡去講學,既然出行就會有損耗,如果衣服破了他們就向百姓討一些不用的破布來縫補,那麼討要布的過程就叫納,縫補之後的衣服就叫納衣了。

    因此很多的老僧人,自稱為老納就是代表著自己一心向佛,不怕吃苦的決心,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稱呼。屬於自己貶低自己的身份。這個和一些電視劇裡和尚們自稱貧僧有點像,貧也是代表著貧窮,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稱呼。不過稱呼只是稱呼而已,現實中的他們可比大多數百姓過得要好。

  • 4 # 大亮在天津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回過頭談那時的簡樸日月,即使蠢閨女、笨女人也必會縫補衣物,中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閒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納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納”字即縫綴之意。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一般稱自己為老衲的都是方丈主持級別的.而稱自己為貧僧的大多是級別低一些的和尚,還有那些小和尚就都叫自己為小僧了!

  • 5 # 指尖法務

    我們經常看到電影或電視劇裡少林寺武打片的時候,就會發現一般的老和尚喜歡稱呼自己為老衲,比如經常聽到這樣的對白臺詞:等老衲去收了那妖精!因為老和尚一般給人的感覺是充滿人生智慧的一位智者,但用老衲來形容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衲字在我們生活上是比較少見。今天我們也藉著這個機會來解釋一下衲字,和老衲背後究竟蘊含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但也有資料顯示:老衲”是和尚和道士的謙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 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老衲一般是方丈或者是老年的和尚,也說明是智慧化身!貧僧:“貧僧”是由“貧道”來的。這個貧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是自稱貧道。貧道是謙虛的意思,說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解脫忘記了。

  • 6 # 歷史阿Q

    我們經常看少林寺武打片的時候,就會發現一般的老和尚喜歡稱呼自己為老衲,比如經常聽到這樣的對白臺詞:等老衲去收了那妖精!因為老和尚一般給人的感覺是充滿人生智慧的一位智者,但用老衲來形容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而衲字在我們生活上是比較少見的。那今天我們也藉著這個機會來解釋一下衲字,和老衲背後究竟蘊含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在相關文獻裡面顯示,衲字的本義是僧人,僧衣的意思!也有資料顯示和海納百川的納字是一個意思,容納,包容的意思!而老的意思就更多種多樣了,比如衰老,年老,老朽無用。就像水一樣,與世無爭,但卻容納外物,孕育萬物!所以老衲的意思會不會是這樣?一種對自己的謙稱?或者是時刻告訴自己要像水一樣六根清淨?

    但也有資料顯示:老衲”是和尚和道士的謙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 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老衲一般是方丈或者是老年的和尚,也說明是智慧化身!貧僧:“貧僧”是由“貧道”來的。這個貧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時,佛教僧人也是自稱貧道。貧道是謙虛的意思,說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個意思是將生死道漸漸減弱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警惕自己憂道不憂貧,不要只顧名聞利養,把解脫忘記了。後來,貧道成道士的專利,僧人只自稱貧僧了。

  • 7 # 欣依然

    衲同納,是補綴的意思。古時候,由於社會的生產力不高,人們的物質普遍不夠豐富。普通百姓只有幾件衣服,自然一件衣服要反覆地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穿壞了,能改小的就改給小孩穿,實在不能改的就扯成碎布,用來修補別的衣服或者用比較結實的麻繩將很多層碎布拼在一起,納成鞋底。 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婦女們和街坊鄰居一邊話著家長裡短,一邊納鞋底。

    作為佛教徒的僧人,生活就更加清苦。他們常常將化緣得來的碎布結合起來,或者納成鞋底,或者納成僧衣,這種僧衣就被稱為“百衲衣”。僧人穿的是百衲衣,所以就有了老衲的稱呼了。

  • 8 # 柳丁彩

    捨棄自己的家的財產,拿一個化緣的缽兒,你說他窮不?所以叫“貧僧”。 “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讀“納”,查查字典為補綴之意,舊社會物質很缺少,婦女常常為丈夫補衣服,納鞋底,所以僧人是清苦之人,當然自己納鞋底,納衣服,他們化緣來的布頭補綴連合,納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自稱“老衲”而成貧僧的大多是級別比較低的一些和尚,有一些還叫小僧!

  • 9 # 草原文化站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衲,其本義是補綴的意思,和尚穿的衣服也叫納衣,意指經過千縫萬補的衣服。後來和尚自稱老衲,意思貧窮之人,什麼也沒有。

  • 10 # 染零零玖

    “納”不是人的意思,而是衣服的意思。古時候和尚的生活很拮据,就去到處化緣,通過化緣得來的衣服,到處東縫西補,後因此引申為“納”。年老的和尚就自稱“老衲

  • 11 # 沁冷墨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回過頭談那時的簡樸日月,即使蠢閨女、笨女人也必會縫補衣物,中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閒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納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納”字即縫綴之意。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一般稱自己為老衲的都是方丈主持級別的.而稱自己為貧僧的大多是級別低一些的和尚,還有那些小和尚就都叫自己為小僧了!

  • 12 # 奮鬥青年小林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

    “納”字即縫綴之意。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 13 # 華夏天道文學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回過頭談那時的簡樸日月,即使蠢閨女、笨女人也必會縫補衣物,中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閒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納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納”字即縫綴之意。  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一般稱自己為老衲的都是方丈主持級別的.而稱自己為貧僧的大多是級別低一些的和尚,還有那些小和尚就都叫自己為小僧了!

  • 14 # 緣禦寒

    拋卻自家無盡財 卻持缽兒效乞丐 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 古代年齡“衲”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都讀為“納”,查查字典,“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回過頭談那時的簡樸日月,即使蠢閨女、笨女人也必會縫補衣物,中國人自己製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飯,婦女們平時同街坊鄰居閒聊時,為丈夫補衣服、為兒孫納鞋底兒也是常事。所謂“納鞋底”,即:用結實的麻繩縫製多層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納”字即縫綴之意。僧人是清苦的佛徒,當然自己衲鞋衲衣,他們將化緣得來的布頭布片補綴連合,衲成僧衣稱“百衲衣”,所以,他們常自稱“老衲”或“貧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山有108人,配得上真正是好漢前四位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