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米八2022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當孫權接手哥哥孫策的江東基業時,曹操還在與袁紹苦苦作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劉備也仍顛沛流離,未來一片茫然。 然而20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建立了魏,隔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 而孫權,卻始終沒有稱帝。

    整整29年,孫權沒有如曹丕、劉備那樣做皇帝,雖然他短暫的做過曹魏封的吳王,直到西元229年,孫權終於自立吳國皇帝,與曹魏、蜀漢分庭抗禮,而那時候,曹操已經死了9年,劉備已經死了6年。

    孫權為何在握著好牌的情況下遲遲不敢稱帝呢? 前期還好解釋,曹操尚且沒有稱帝,他孫權自然不敢造次。 但後期,曹魏、蜀漢都稱帝,孫權還沒有任何表示,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大致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實力不夠。 孫吳政權鼎盛時轄揚州、南荊州和交州,從地圖上看,幾乎佔據了中國東南全境,其實力應該不小。

    第二,形勢使然。前期孫權不敢稱王稱帝,是因為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後期他堅持不稱帝,則是一種政治韜略。 孫權這時候不稱帝,正是希望曹魏與蜀漢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後來,劉備病死,曹丕也跟著駕鶴西歸,大患已除,孫權這才稱帝。

    第三,名不正言不順。

    曹家稱帝是因為曹操功蓋寰宇,有著無與倫比的功勳和實力,還有漢獻帝的禪讓。劉備稱帝是因為名正言順,人家是劉氏子嗣,繼承自己祖宗基業天經地義。 而他,既沒有功勳也沒有身份!

    第四、江東之地無法與北方相提並論,北方士人看不起南方士人,江東之地以吳越為主, 而吳越之地被中原視為化外之地,蠻荒之地,那裡的人可以做霸主,卻又如何做皇帝呢?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孫權始終沒有稱帝,他用了足足29年累積實力,擺平江東豪強,整軍經武,終於在取得了江東、南荊州全境之後,建立東吳國稱皇帝,他建立的也是國家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 2 # 蔥蔥那年

    孫權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不如說孫劉聯盟擊敗了曹操,赤壁之戰最大的收益者應該是劉備。夷陵之戰的確劉備以傾國之力敗於東吳。那孫權為什麼遲遲不稱帝?

    第一、正統性的問題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征戰殺伐,表面上是維護漢室正統,實則鞏固自己勢力。赤壁之戰曹操親率大軍揮師南下,在赤壁遭遇戰敗,在國力上基本沒有多大的損失,甚至史學界還有曹操戰敗後給孫權寫信,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不過在這裡且不討論如何敗,結果確實敗了。對曹操的影響就是錯過了勢力到達南方的機會。曹操死後,曹丕在父親的基礎上,積極聽取意見,調和士族關係是自己順利以魏代漢。

    曹操劇照

    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抓緊機會,趕緊稱帝,蜀漢,漢朝的延續,劉備本人出山以來打的旗號就是漢朝後裔,名號上及其正統。此時曹丕的魏差不多用的都是所謂的自己人,劉備的稱帝一方面昭告天下,魏的不正統性。另一方面也給東吳的孫權出了一個選擇題,孫權稱漢將,此時和曹丕名不正;和劉備,劉備將更強大;若自己稱帝,那更是讓孫權背上罵名。劉備劇照

    第二、孫權其人。

    孫權是要稱帝的,從魯肅與他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思。赤壁之戰前,東吳內部有兩派意見 ,一派主張戰曹操,一派主張降曹操。這時魯肅對孫權密說"投降曹操不是不可以,那得看誰,我魯肅,可以;將軍你,就不可以;因為我魯肅可以由一小官升到州牧、郡守。那你呢?到哪裡去?孫權這樣回答的"仁兄這番話,才是深謀遠慮 ,正和我想法相同"在之前魯肅與孫權對江東的戰略規劃終是要"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

    孫權劇照

    在曹丕與劉備稱帝后,兩家一直沒有太平 。孫權最終在劉備稱帝八年後,才稱帝位,也充分提現了他"守江東,觀成敗"的政治謀略,面對內需鞏固,外有強敵的現狀,選擇對自己集團的發展最有利的方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裡,路飛為何頻頻下跪?是沒有尊嚴還是有容人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