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咖杜姐
-
2 # 小哥丁丁
很抱歉,我也經常問別人:在嗎? 也經常被別人問:在嗎?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為什麼會問:在嗎?
很顯然,肯定是有事情想跟對方說,又怕別人沒空,打擾到他。
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經常會在別人回答“在”的時候,再繼續往下說事。當被別人問:在嗎?而自己手頭上又在忙的時候,我可能會不能及時回覆他,或者稍有空再回復。
其實,這就是一個招呼詞,是開啟接下來聊天的一個方式而已。
這就是我的觀點。
以下回復技巧僅供參考,請注意使用劑量,避免因使用不當造成的不良後果。
一、友盡反擊型
在嗎?
不在。
只要你無懼得罪人,有直抒胸臆的勇氣,那麼這個被自己腦補過無數次的「不在」,真正傳送出去的一刻,保證你爽過搶紅包了。
在嗎?
你是?
一般人見自己在你這兒這麼沒有存在感,可能也就自動消失了;若對方是一個執著的人,可能會耐心地自報家門,然後你可以尷尬而不失禮貌地說上一句:「好久沒聯絡了,抱歉之前沒有備註。」
在嗎?
我沒有錢。
能有效擊退以借錢或湊份子錢為目的發來的「在嗎」。
在嗎?
這秒鐘在,下一秒不一定。
二、無奈迴應型
適用範圍:即使收到這樣讓你糟心的資訊,仍想與之維持交際的好友。
在嗎?
在吧。
健在。
這兩種回法雖然同樣表達的是「我在」的資訊,但是你語氣中的無奈和壓抑的不耐煩,還是有希望提醒對方你並不喜歡這樣的聊天開始方式。
當然,對方也很有可能並不能成功接收你語氣中的情緒。
最好的情況是傳送出去的時候對方恰好也在,不然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會再次收到這樣一條訊息:
還在嗎?
三、裝瘋賣傻型
適用範圍:只要你開心,沒有限制範圍,但是有被當成 2B 的風險。
在嗎?
不是本人。
不如我們就互相假裝是爸爸線上好了。
在嗎?
在還是不在,這是個問題。
其實「在嗎」是個哲學問題,每次被這樣問,我都會質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
在嗎?
對不起,您的訊息傳送失敗。
對不起,您的訊息旨意不明,已被系統自動過濾。
偽裝成系統,是我最後的保護色。
四、見色忘病型
適用範圍:應用範圍極窄,如果你有曖昧物件或暗戀物件,不妨一試。
在嗎?
我隨時都在。
你要跟我表白嗎?
使用前務必把握好和對方關係的火候,否則有適得其反、把對方嚇跑的風險。
五、大仙算命型
適用範圍:熟知對方套路,八成他又是想找我幹嘛了。但當下就是任性不想理他。
在嗎?
直接不回覆,此時無聲勝有聲。
一般半個小時後,對方就會耐不住直接說事了;或者,對方也把這事兒忘了,就讓往事隨風都隨風……
現代人每天要處理成百上千條資訊,而像「在嗎」這種零資訊量的訊息,很難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去處理,實質上是在提高彼此的溝通成本。線上交流能夠提高溝通效率,但是「在嗎」無疑是在拖後腿。
在聊天時,人們都習慣於透過分析對話資訊把控接下來的節奏,而面對「在嗎」,生出的失控感和未知感會讓人感到焦慮。
開門見山地聊天,直接道出原委,是在給對方留有餘地,是高「聊商」的表現。
人們之所以對「在嗎」感到壓力,也許是因為,它成了一種套路的先行者,帶給了我們「聯絡必有事,有事才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