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就只是個名字
-
2 # 莫道君行晚
我們憑藉古書的記載去了解歷史,但史書是人寫的,難免混進假的東西。我們如何辨別史書上寫的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一,看看這些事情是否合情合理,二,看看這些事情是否相互矛盾,三,看看這些事情是否有旁證,四,看看這些事情是敵對一方寫的,還是友方寫的,敵人寫的肯定貶低多,友人寫的肯定讚美多。五,看看史書文學色彩,文學色彩重的,肯定是作者著力塑造人物形象,細節上必有作者的想象成份。
-
3 # 黔宇
歷史有很多記載,司馬遷寫的可能接近世實。比如當代的馬雲,很多話都不是他說的,但是我的各種論壇聊天軟體中有上10個人都說自己是馬雲說的雞湯一個比一個毒,一個比一個有理。歷史的真相必須根據真正的史官記載,配合當代歷史文物現象進行核對。
-
4 # 陳煥茶書院
不知其他人什麼樣子的想法,但是小茗認為是辨別不了的。
大家都活在當下,幾百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都是靠著史書裡的記載和想象力去揣測端膜。
而後者居上,面對一些只露出苗頭的古文記載,大多的故事都是後人憑著豐富的想象力編造出來的。大多不分先後之分,只分好壞。
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多了,便信得人也多。三人成虎的故事從古至今都在不斷的產生。
但還是依舊保持敬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5 # 伯延
如何辨別史實?這個是一個大難題。就是今天的歷史書,誰有能保證百分之百是事實呢?需知歷史都是後來的王朝來編寫。就算是本王朝的歷史,也不一定是真的。
正規史籍的流傳有一個條件,就是由勝利者或在位者編寫,他想告訴我們的才是我們能知道的。不想讓後人知道的,時間一長,知道的死亡幾百年,再加上史籍的丟失等等原因,誰能知道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
但這並非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史籍都是假的,因為有大多數史籍編寫者,都是道德文章聞名於世的人,這些人是頭可斷,史料不可改的人。而且皇宮的史料記錄官的操守一般都是嚴正的,有時連皇帝都不可更改。當然,有些昏庸無道者才不管後不近世呢,他才管自己舒服,無所謂後人怎麼評說。
又如知曉當時事件情況的高官或民間有識之士,會有所記錄。
所以,到今天,如果我們要辨別史實,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當然,一般人幹不了:
第一,要通讀所有的正史(我就以三國史來說明)。
如想了解三國曆史,辨別三國曆史,你首先就得通讀三國時期所有正史,如《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魏書》等等一切關於三國的正史;
第二,瞭解三國時期的野史。
也就是三國時期的文人騷客所作的文章或編寫的史料。
第三,在前項的基礎上,你認真研討後,在根據其人的立志和一貫作風來判斷,一般離基本史實不會太遠。
第四,借用現代考古學的發展,隨出土的文物瞭解相關情況。
辨別史實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智慧,希望各位多多發掘,讓我等也大開眼界。
回覆列表
你得知道歷史是誰書寫的,不管是勝利者還是是當朝編纂前朝,歷史都是後來的人編寫的。
因為我們沒見過以前的事,所以我們判斷歷史就只能從史料裡得到資訊,並根據個人的判斷,來辨別真假輕重。首先你看一段史料得知道他的作者是怎麼想的,作者也是人他也會不知不覺的把自己的情感寄託進去,他的性格決定他對一個人物或是評判的輕重。比如你喜歡一個人你給他寫傳你會不自覺多寫優點少寫缺點。其次還得看當朝的政治,你作為編寫歷史的人你肯定不敢冒皇帝的大不韙去寫前朝的事,這個可是要殺頭的!你得符合當朝的政治導向去寫,就像清朝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從朱家手裡搶的江山,康熙還去祭拜朱元璋陵墓。辨別史實我們只能看書然後自己根據當時寫作和發生那件事的歷史大背景去想象,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的出的結論還得符合當時的情形,至少能自圓其說。這就是歷史真真假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