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統養生大周天傳承人
-
2 # 天空海闊憑魚躍
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應該是那些死讀書讀死書的人,這一部分人,只知道埋頭苦讀,卻不知道該如何去運用知識,所以有些人會戲稱他們百無一用。還有就是讀書少的人,他們雖然讀書少,成就卻不會少。在心裡有很高的優越感,他們看不起讀書人,又或者說內心的某種自卑驅使他們這麼做的。要想不被別人稱作是無用書生,除了讀書以外要好好運用所學,發揮自己的特長,去成就屬於自己的夢想。
書中都是營養品也不盡然,有句話說的好,盡信書不如無書,雖然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有時候也不是全都對的。我們在看書的時候,要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變成了書呆子,那樣可就不好了。
-
3 # 劍蘭修竹
謝邀請!書生因為習文愛書愛寫寫畫畫,形成嗜書如命的毛病易被周圍的人或社會誤以為有毛病成了"書呆子"。假如書生不事農桑及營生,會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的,既被人看不起及愚弄,又經常被欺侮。然則書生誠實,認死理,善良正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極大地得益於書生意氣。
-
4 # 歷史追問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出自清朝黃景仁的《雜感》中的一首詩,原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詩人何以發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嘆,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之情懷。
看到這裡想必各位已經明白,作為那個時候一名已“出了名”的詩人,想必生活條件應該是不錯的,可恰恰相反,他卻窮困潦倒,貧病交加。唯一想讀書出仕,結果連當個縣丞也沒來得及實現就客死他鄉。“百無一用是書生”本是詩人窮困潦倒時的一句無奈忌世之言,不能以偏概全,自古武奪天下,文能安邦。歷史上雖然有一些胸無文墨但卻奪得天下也大有人在,但哪一個不是要靠文臣謀略方能安定天下呢?說百無一用,的確是誇張過火了。試想,沒有文人們的讀書立說,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將如何繼承和發揚。
時代發展到今天,大言不慚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哪一個曾經未讀過書?哪一個不在教育他的子孫要讀好書、要考大學、考博士呢!當然,讀書不是讀“死書”,要善於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只有這樣讀書方能有用。咱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甚至世界科技的發展,哪一項不是讀書人、科學家創造發明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繼承發揚文化、創造文化的過程。誠然,今天的讀書人也許成不了詩人、成不了科學家,但至少讀書能明辨是非,至少獲得專科、本科畢業證後才能參與錄用考試,才能改變自己的所謂“命運”,才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
而“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這句話是莎士比亞說的,他還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Sunny;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更是十分形象地說明了書籍對個人、對民族甚至對全世界是多麼的重要。難以想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讀書將會是怎樣一番結果。因此,多讀書、讀好書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最求的精神食糧,雖然大都不能安邦定國,但能豐富內心世界。
-
5 # 高友德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牢騷,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是激勵。
書,是人生奮鬥的資本。
-
6 # 殤若斷腸
時代早就不一樣了,以前的書生和現在的讀書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實我倒覺得現在的讀書人和以前的書生兩者互補一下挺好。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看對誰說了。知識用好了,小可興家,大可治國。但你要是讀成書呆子了,那就成了“百無一用是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