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wen7608
-
2 # 帝國中興
日本是一個島國,對外侵略擴張的民族思想根深蒂庫,1885年日本著名政治家吉田松陰就曾說過:“未來一旦軍艦的大炮稍微充實,就要開拓蝦夷,曉瑜琉球,讓他們前來朝見。責難北韓使其納幣進貢,割南滿,收臺灣和菲律賓,佔領整個中國,兵臨印度。”他的這一思想對以後的山縣有朋以及伊藤博文等人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併成為日本軍政界的主流思想。明治天皇登基之初就提出了“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的國家發展道路,明治維新極大的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國內各行各業以及政治體制完全效法西方,使日本在東亞地區迅速崛起。
1874年日本利用臺灣“牡丹社”事件和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正式吞併琉球。1887年日本內閣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清國征討策案》,規定1892年之前一定要完成對中國的作戰準備。為了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擴張日本先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從1890年開始日本把全國每年總收入30%用於發展海軍和陸軍,明治天皇為了支援海軍的發展從皇室經費中捐款30萬日元,並從全國各級官員中抽出10%的薪俸以彌補軍費的不足,日本全體國民為了支援軍隊建設也紛紛捐款,每年的捐款就高達數百萬日元,日本舉國擴充軍備就是為了在未來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打敗中國。
根據統計到1890年時北洋海軍2000噸以上的主力作戰艦艇有7艘,噸位27000噸,而日本擁有同等噸位的作戰艦艇為5艘,噸位為17000.到了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從1885年到1895年十年的擴軍計劃,至此日本常備陸軍和預備陸軍達到29萬3千人,海軍艦艇的排水量達到6萬多噸。同時日本還在中國和北韓派遣了大量的間諜,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期日本繪製了包括北韓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以及渤海沿線的詳細的戰略地圖。1894年因為北韓東學黨起義日本認為對中國的戰爭時機已經成熟,經過精心策劃和秘密操縱日本率先挑起事端,在黃海豐島海域襲擊中國運兵船。為了以防不測戰前日本專門制定了三種方案,第一如果海戰勝利取得黃海制海權,陸軍就長驅直入,佔領山東和北京,在直隸平原和清軍決戰。第二海戰如果勝負不分,陸軍就只佔領北韓,海軍儘量維持黃海的制海權。第三如果海戰失敗,陸軍全部從北韓撤回配合海軍抵抗中國軍隊對日本領土的進攻。
最終日本戰勝了清王朝,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全權大臣在日本馬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北韓獨立,中國向日本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以及附屬各島嶼,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新開四個城市為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在戰爭中日本至少還獲得了價值約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後來在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干涉下日本還回遼東半島,但清政府支付了3000萬兩的贖遼銀。這次戰爭日本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回報,全國一片歡欣鼓舞,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曾說過:“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想到會有數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000萬日元,一想到會有3.5億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感到無比的富足。”
回覆列表
我認真的查閱了兩篇重要文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王萌同學,在2007年畢業論文內容就是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談判始末,我閱讀了他的論文摘要,講述了中國如何向日本妥協。但是這是這不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中日雙方都有互相的牽制。我也閱讀了由美華人撰寫的日本史,中間有一個章節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中日1885年和1895年。所以我的結論就是1885年和1895年之間有很明顯的區別。1895年主要是因為我們戰敗。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1885年是日本人來中國和華人簽訂條約,所以這個條約的沒有太多的不平等的內容,雙方都有讓步。為歷史的考證,歷史文獻的閱讀是讓我們更加熟知歷史,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