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見證了技術的飛速發展,面對未來,關於「慢一點」的呼聲四起,但顯然,目前的主要科技巨頭仍在向未來狂奔,不甘在下一個平臺出現而被甩在身後。儘管可穿戴裝置、語音操控和人工智慧在逐漸普及,但智慧手機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當然,總有能取代的一天。自矽谷成立以來,從超級計算機到個人計算機,再到智慧手機,幾乎每隔15-20年發生一次週期性平臺更替。按照此速度,或許在2030年左右將到達一個新平臺時代。
那麼下一代計算平臺究竟會是什麼?
凱文·凱利曾說:「要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因為技術都是有偏見的。通過技術的物理的特性,我們能夠預見、能瞭解未來技術會到哪裡去,未來技術很長一段時間會是怎樣。」IPG媒體實驗室在2020展望中,便站在全球的立場上,總結出可能塑造媒體與技術未來的四大趨勢。
蘋果公司秉持著「專注設計」的企業文化,正因為此,他們成為歷史上平臺變遷的主要驅動力。現今,蘋果公司將可穿戴裝置和AR作為研發重點,代表著他們對下一代平臺的預測。這兩者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平臺,但就像傳聞中所說的,AR眼鏡與Apple Watch 和AirPods的搭配使用,描繪出一幅雙向策略的美好藍圖:可穿戴硬體裝置與AR軟體功能的雙向互補。AR自身便擁有成為超級平臺的潛力,能夠融匯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並以虛擬螢幕取代當今的所有螢幕。
那麼,倘若蘋果猜對了,他們在計算機微型化與裝置設計方面的專業性足以支撐他們佔領AR未來的半邊天。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能夠找到足夠的應用案例來判斷使用者和開發商在未來幾年中的興趣所在。
Facebook,在全球範圍內共擁有25億使用者,可謂是如今最接近「超級平臺」的產品,但也受到了來自谷歌和蘋果的威脅。儘管Facebook近年來甚至開發了新園區來研發新硬體裝置和為未來裝置做準備的作業系統,但迄今為止他們對未來投資最大的領域是VR。
與AR一樣,VR也足以取代身邊的其他螢幕,成為數字世界的主導平臺。但不同的是,VR遮蔽了現實世界,因此就像過去的網際網路一樣,VR只能是一個目的地,而不能成為日常使用的工具。正因為此,VR的使用者採用率並不高,Facebook仍然面臨著較大的信任危機。不過,就像即將推出的虛擬社交空間「Facebook Horizon」一樣,他們可以憑藉自身的社交屬性突破VR的遊戲應用,如果成功的話,Facebook將能夠吸引更多使用者群的關注。
Alexa的意外爆紅,加上2018年收購了Ring,亞馬遜憑藉其在語音與智慧家居裝置上的率先出擊,將該領域作為前瞻性戰略的重點。
但目前亞馬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並非訪問,而是Alexa自身不足以解決複雜問題。恐怕只能當Alexa足夠成熟之時,才有替代觸控式螢幕的可能性。儘管最近有一些負面報道,但Ring或許是更好的基礎:它搭建了一個可用於通訊的本地平臺,並且能在鄰域間部署。儘管Ring因其合法性問題受到質疑,但不可否認它是能大規模應用於智慧城市平臺市場的最佳案例之一。或許Ring對消費者的直接吸引力較小,但隨著其他基礎部件的到位,它可能為亞馬遜帶來類似於AWS的優勢。
谷歌也專注於基礎架構,但他們是從更個人化的角度著手,將「谷歌助手」作為家庭內外部相連裝置中計算平臺的粘合劑。雖然「谷歌助手」與Alexa、Siri相類似,但它應用範圍更廣。目前,「谷歌助手」應用於連線谷歌產品與網頁端、移動端以及居家端的谷歌服務。從「谷歌助手」的新功能Duplex來看,或許將來有一天它將同樣適用於非谷歌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產品。這種基於人工智慧的環境計算便是谷歌的關注重點,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智慧化資訊與行動。
根據平臺的普及程度,這種演變在不同市場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騰訊、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等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或將打破美國平臺的平衡性,對平臺趨勢的發展產生影響。
消費者在媒體市場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歸根結底,未來平臺的選擇權在他們受眾,而他們的選擇將受到娛樂性、時尚性、實用性、隱私性以及信任感的影響。
IPG媒體實驗室總結出這些平臺將改變未來十年的技術、媒體和文化的四種方式。
創造力時代:萬眾皆媒
自智慧手機問世以來,整個文化便發生了鉅變,並將影響未來的計算平臺,而這正是各大裝置所創造出來的。如果說臺式電腦和手提電腦所引領下的時代是「生產力時代」,那麼智慧手機的時代便是「創造力時代」。
從第一代產品Instagram和YouTube開始,它們是適用於電腦端和移動端的集創造與消費於一體的工具。而最近興起的Snapchat上的Bitmoji和AR拍照、iMessage上的Memoji,以及Fortnite中的Creative Mode、TikTok上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平臺為內容分享、內容創作提供了機會,這意味著更高的創作參與度。
當然,這也意味著現代化創作門檻的降低。過去,人們需要通過培訓掌握PS技巧,而今手機P圖已成為生活應用常態,這一變化使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長,賦予了整個社會更多的創造活力。今年,一批支援杜比全景聲拍攝4K、8K視訊的裝置即將問世,將為AR拍攝提供動力,從而使使用者得以輕鬆地利用AR拍照。這些AR鏡頭不久將應用於Facebook小組、Reddit網站等現有的網際網路社群,並創造出虛擬空間中的新社群,3D虛擬世界將開闢新的創造力。
定義下一代創造力不僅僅是內容分發平臺,還包括工具供給平臺。例如,Spotify收購了播客創造平臺Anchor以填補播客市場空缺,這些工具能夠幫助平臺洞悉創作者的興趣。從Instagram的影響者,到星火的第一個無程式碼AR解決方案,再到Oculus開發人員工具,Facebook一直以來都在開發出色的工具。儘管蘋果的AR開發工具Reality Composer和Adobe的Aero工具已率先進入市場,但Facebook對3D內容創造的集中投資可能使其具有趕超的可能性。另外,今年也有望看到能夠以3D捕捉物件的iPhone的釋出,這是對當前技術的巨大飛躍,不僅創造了虛擬空間中的新可能,還有可能重燃3D列印的熱潮。
在尋求與新商業模式相匹配的新平臺時,必須從一開始就認真考慮平臺上創作者的盈利能力。也許經過測試後的許多商業模型模糊了內容與傳統產品之間的界限,這些新的虛擬產品將能夠實時更新,並立即推廣到全球。從訂閱到新包裝與虛擬裝飾,再到一次性付款,甚至到CPM模型,一切皆有可能實現。
對於所有品牌而言,「創造力時代」的轉變將導致與消費者互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雖然傳統媒體渠道將繼續支援自上而下的品牌資訊傳遞,但新平臺和更為年輕的消費者更期望與品牌直接對話,親身體驗品牌文化。
傳媒市場諮詢公司MAGNA Intelligence與IPG實驗室最近的一項合作研究總結出這樣一項結論:注重培養品牌文化的品牌獲利更多,包括在真實性與包容性方面更高的排名。而在一個「人人皆創造者」的世界,最有效的營銷莫過於提供自我創造的原材料和自由,而非試圖控制資訊。
環境計算的歸宿:萬物互聯
如果說蘋果和Facebook關注的重點是能夠實現全新表達方式並激發創意經濟的平臺 ,那麼谷歌和亞馬遜則是著眼於搭建能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相融合的基礎架構。
谷歌的環境計算以個人為中心,並通過「谷歌助手」連線谷歌生態系統的各個部分,甚至連線整個世界。Duplex的釋出顛覆了傳統的「谷歌助手」,使谷歌生態系統之外的服務(如預訂餐廳,租車等)也得以實現。對谷歌而言,萬物整合的出發點在於內部使用者,他們將搭建起面向使用者的應用和服務,提供與零售商、家居、辦公室、交通、公共基礎設施之間的穩定聯絡。
相較之下,亞馬遜則是從外部出發。Alexa平臺目前主要用於家居與汽車場景,而隨著未來十年內的自動化技術發展,Alexa將實現更廣闊的場景覆蓋,成為「能移動的家」。另外,亞馬遜的零售業架構Amazon Go,能允許使用者以登入網上商城的方式進入實體商店。目前,該系統僅用於結算業務,但不難想象不久的將來,產品推薦、個性化服務等業務也將得以實現。
未來,所有的零售商店都將以這種方式運作,並將由少數擁有該功能的公司提供支援。無論是人臉識別、裝置識別,又或是QR程式碼、NFC識別,支撐這種功能的技術究竟是什麼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控制身份識別的平臺。藉助科技初創公司 Misapplied Sciences和Delta的「平行現實」螢幕等新顯示技術,最多可讓100人在同一顯示器上看到不同的內容,因此,戶外廣告可能也將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
如今,人們通過AirPods和其他「可聽裝置」聽數字音訊的平均時長正在持續增長,這意味著耳機中的計算機將開拓新可能性,成為連線外部環境的新平臺。聽到自定義航班的實時更新資訊,或者影院裡的外語電影自動翻譯成為本地語言……這些場景都將成為可能。儘管AR眼鏡會模糊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但AR與音訊卻能完美契合。
基於LBS的手機服務網站Foursquare正在探索針對性音訊與基於位置的服務新型別。其一次性社交網路收集了來自數千個應用程式中的位置資料,如今他們將該資料用來幫助零售商企業瞭解消費者,分析廣告與訪問量之間的關係。
如果個人身份與公共空間聯絡的越來越密切,那麼智慧家居將很快能夠實現與鄰里甚至城市間的融合。鄰居共享視訊,社群留言板的實現體現了Ring的可能性。儘管Ring在2019年並不太順利,但只要加大對隱私安全的保護力度,亞馬遜社群平臺將有機會持續發展。亞馬遜的另一項智慧家居計劃「the Dash Replenishment Service」也已實現了家庭內外部連線。久而久之,將有更多的娛樂與餐飲活動進入互聯家居系統,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演算法文化:從規律性到定製化
幾十年來,媒體的執行都與人們的生活週期相匹配:早報——休閒廣播——晚報——黃金檔;週二發行圖書與畫報,週六晨間動畫,週日晚間電視節目。而到了數字世界,這種週期性的媒體時代已經過去了,作為替代的是能根據個人需求情況的個性化演算法推薦。
目前演算法早已運用到股票市場、內容推薦等場景,但純演算法推薦的按最感興趣的內容而非最近更新的內容執行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時間概念。點播服務、新聞實時播報……演算法已經逐漸滲入到文化消費的眾多領域。
這種時間概念的打破需要一段適應時間。慢慢地,人們也能意識到,最近更新的並不總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娛樂業體現的最為明顯。以《老友記》領銜的90年代情景喜劇重新成為流媒體平臺爭奪的物件;瑪麗亞·凱莉的聖誕祝歌《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時隔25年再度成為排行榜榜首。在某些層面,質量與相關性並不僅僅意味著時間的先後性,而演算法可以幫助擴大少數使用者對主流趨勢的瞭解。TikTok此類新平臺也是演算法驅動,根據使用者資料推薦內容。
在互聯城市中,人們能通過軟體操控他人,例如按需召集食物配送、司機、保潔工,自助咖啡點單等,而這都是面對面無法做到的。下一階段的開發將利用演算法做出面向自身的指令,例如提醒我們何時入睡,起床,工作,運動及休息,甚至不僅告訴我們何時吃飯而是吃什麼,不僅是何時工作,更是告訴我們目前最適合哪種型別的工作。另外,所有的個人助理服務都將與內容推薦相結合:音樂、播客、電影、書籍、電視劇。
未來十年對演算法的關注焦點在於如何糾正其先入為主的固有偏見。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所能做的就是在開發時考慮到多樣性,為使用者提供反饋與適應的內建機制,使使用者能有多重選擇。社交媒體上虛假資訊的傳播已經展現了忽視不良後果的影響,演算法將深入人們的生活,因此吸取經驗教訓以更好地推進演算法發展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演算法文化下品牌、創作者以及個人的成功可以通過擁抱演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徹底擺脫演算法獲得。擁抱演算法意味著持續生成有新聞價值的材料,為人們提供談資。其中依靠多平臺所型別內容的跨媒體策略將直接推動品牌走向生活化。擺脫演算法也不失為明智之舉,說到底品牌信賴度更為重要,演算法的範圍設限仍是其侷限性所在。無論演算法有多好,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對演算法的管理仍將是重點。
焦慮時代的依靠:保護屏障與信任
當「24小時新聞週期」從新聞領域擴大到試聽讀等各大娛樂領域,加上自主創造下湧現出的海量內容產品,人們的時間安排早已跟不上內容更新的速度,而人們所處的「萬物相聯,實時互聯」的時代使人們陷入了對生活節奏的新一輪焦慮當中。
目前的焦慮情緒尚是如此,當環境計算實現了整座城市的互聯,人們的焦慮又將達到新的高度。但若遮蔽個人資料追蹤,人們將無法得到計算機提供的有效資訊,上面提到的活動都將無法實現,這意味著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的浪費。
諷刺的是,由於人口的密集性與城市的創新性,大型城市往往會率先成為城市互聯的試點,但一旦出了差錯,曾經能在擁擠的人潮中達到最好的匿名效果的大城市將成為最沒有隱私權的地方。因此,在推行城市互聯計劃時,需要密切關注消費者對互聯家居的反響,安全與隱私,併為每位使用者打造保護屏障。另外,為人們提供城市中的離線空間,使人們得以暫時遠離數字世界也十分必要。
而隱私與資料使用安全並非焦慮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問題、新數字工具的學習問題、對傳統概念的顛覆等都將改變現實穩定的生活狀態。對於品牌而言,幫助緩解這種日益增長的焦慮感的機會有很多。
隨著「焦慮時代」的來臨,由於越來越多的細分市場開始更認真地考慮資料所有權問題,預設情況下消費者友好型品牌將最為受益。之後,科技企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地應對這一現實的工具。無論是人為管理內容,還是個性化演算法推薦,消費者在意的是信源的可信性。最後,可以提供一個「逃出」數字世界的通道,無論是何種形式,人們都渴望舒適度與控制感,而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這個休憩空間的品牌都將受到歡迎。
結語
智慧手機的消失,平臺的更替,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但這裡的消失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消亡,儘管智慧手機在計算平臺中地位將逐漸邊緣化,但人們通訊、處理資訊的需求並不會消失,反而會進一步增強。
無論是AR、VR帶來的創意經濟,還是語音助手等基礎架構帶來的數字與現實的融合,誰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不僅在於科技公司的研發與供應,更在於消費者的選擇與認同。
「在網際網路時代,主流的終端裝置是個人計算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主流的終端是智慧手機。而到了未來智慧網際網路時代,終端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物件。」
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未來一切裝置都有可能實現智慧化,這是未來發展的總體趨勢。在智慧化革命中,擔憂固然存在,但不必過於悲觀,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下一代平臺爭奪戰的未來也將如此。
過去十年見證了技術的飛速發展,面對未來,關於「慢一點」的呼聲四起,但顯然,目前的主要科技巨頭仍在向未來狂奔,不甘在下一個平臺出現而被甩在身後。儘管可穿戴裝置、語音操控和人工智慧在逐漸普及,但智慧手機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當然,總有能取代的一天。自矽谷成立以來,從超級計算機到個人計算機,再到智慧手機,幾乎每隔15-20年發生一次週期性平臺更替。按照此速度,或許在2030年左右將到達一個新平臺時代。
那麼下一代計算平臺究竟會是什麼?
凱文·凱利曾說:「要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因為技術都是有偏見的。通過技術的物理的特性,我們能夠預見、能瞭解未來技術會到哪裡去,未來技術很長一段時間會是怎樣。」IPG媒體實驗室在2020展望中,便站在全球的立場上,總結出可能塑造媒體與技術未來的四大趨勢。
蘋果公司秉持著「專注設計」的企業文化,正因為此,他們成為歷史上平臺變遷的主要驅動力。現今,蘋果公司將可穿戴裝置和AR作為研發重點,代表著他們對下一代平臺的預測。這兩者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平臺,但就像傳聞中所說的,AR眼鏡與Apple Watch 和AirPods的搭配使用,描繪出一幅雙向策略的美好藍圖:可穿戴硬體裝置與AR軟體功能的雙向互補。AR自身便擁有成為超級平臺的潛力,能夠融匯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並以虛擬螢幕取代當今的所有螢幕。
那麼,倘若蘋果猜對了,他們在計算機微型化與裝置設計方面的專業性足以支撐他們佔領AR未來的半邊天。但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能夠找到足夠的應用案例來判斷使用者和開發商在未來幾年中的興趣所在。
Facebook,在全球範圍內共擁有25億使用者,可謂是如今最接近「超級平臺」的產品,但也受到了來自谷歌和蘋果的威脅。儘管Facebook近年來甚至開發了新園區來研發新硬體裝置和為未來裝置做準備的作業系統,但迄今為止他們對未來投資最大的領域是VR。
與AR一樣,VR也足以取代身邊的其他螢幕,成為數字世界的主導平臺。但不同的是,VR遮蔽了現實世界,因此就像過去的網際網路一樣,VR只能是一個目的地,而不能成為日常使用的工具。正因為此,VR的使用者採用率並不高,Facebook仍然面臨著較大的信任危機。不過,就像即將推出的虛擬社交空間「Facebook Horizon」一樣,他們可以憑藉自身的社交屬性突破VR的遊戲應用,如果成功的話,Facebook將能夠吸引更多使用者群的關注。
Alexa的意外爆紅,加上2018年收購了Ring,亞馬遜憑藉其在語音與智慧家居裝置上的率先出擊,將該領域作為前瞻性戰略的重點。
但目前亞馬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並非訪問,而是Alexa自身不足以解決複雜問題。恐怕只能當Alexa足夠成熟之時,才有替代觸控式螢幕的可能性。儘管最近有一些負面報道,但Ring或許是更好的基礎:它搭建了一個可用於通訊的本地平臺,並且能在鄰域間部署。儘管Ring因其合法性問題受到質疑,但不可否認它是能大規模應用於智慧城市平臺市場的最佳案例之一。或許Ring對消費者的直接吸引力較小,但隨著其他基礎部件的到位,它可能為亞馬遜帶來類似於AWS的優勢。
谷歌也專注於基礎架構,但他們是從更個人化的角度著手,將「谷歌助手」作為家庭內外部相連裝置中計算平臺的粘合劑。雖然「谷歌助手」與Alexa、Siri相類似,但它應用範圍更廣。目前,「谷歌助手」應用於連線谷歌產品與網頁端、移動端以及居家端的谷歌服務。從「谷歌助手」的新功能Duplex來看,或許將來有一天它將同樣適用於非谷歌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產品。這種基於人工智慧的環境計算便是谷歌的關注重點,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智慧化資訊與行動。
根據平臺的普及程度,這種演變在不同市場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騰訊、阿里巴巴、位元組跳動等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或將打破美國平臺的平衡性,對平臺趨勢的發展產生影響。
消費者在媒體市場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歸根結底,未來平臺的選擇權在他們受眾,而他們的選擇將受到娛樂性、時尚性、實用性、隱私性以及信任感的影響。
IPG媒體實驗室總結出這些平臺將改變未來十年的技術、媒體和文化的四種方式。
01創造力時代:萬眾皆媒
自智慧手機問世以來,整個文化便發生了鉅變,並將影響未來的計算平臺,而這正是各大裝置所創造出來的。如果說臺式電腦和手提電腦所引領下的時代是「生產力時代」,那麼智慧手機的時代便是「創造力時代」。
從第一代產品Instagram和YouTube開始,它們是適用於電腦端和移動端的集創造與消費於一體的工具。而最近興起的Snapchat上的Bitmoji和AR拍照、iMessage上的Memoji,以及Fortnite中的Creative Mode、TikTok上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平臺為內容分享、內容創作提供了機會,這意味著更高的創作參與度。
當然,這也意味著現代化創作門檻的降低。過去,人們需要通過培訓掌握PS技巧,而今手機P圖已成為生活應用常態,這一變化使技術不再是少數人的專長,賦予了整個社會更多的創造活力。今年,一批支援杜比全景聲拍攝4K、8K視訊的裝置即將問世,將為AR拍攝提供動力,從而使使用者得以輕鬆地利用AR拍照。這些AR鏡頭不久將應用於Facebook小組、Reddit網站等現有的網際網路社群,並創造出虛擬空間中的新社群,3D虛擬世界將開闢新的創造力。
定義下一代創造力不僅僅是內容分發平臺,還包括工具供給平臺。例如,Spotify收購了播客創造平臺Anchor以填補播客市場空缺,這些工具能夠幫助平臺洞悉創作者的興趣。從Instagram的影響者,到星火的第一個無程式碼AR解決方案,再到Oculus開發人員工具,Facebook一直以來都在開發出色的工具。儘管蘋果的AR開發工具Reality Composer和Adobe的Aero工具已率先進入市場,但Facebook對3D內容創造的集中投資可能使其具有趕超的可能性。另外,今年也有望看到能夠以3D捕捉物件的iPhone的釋出,這是對當前技術的巨大飛躍,不僅創造了虛擬空間中的新可能,還有可能重燃3D列印的熱潮。
在尋求與新商業模式相匹配的新平臺時,必須從一開始就認真考慮平臺上創作者的盈利能力。也許經過測試後的許多商業模型模糊了內容與傳統產品之間的界限,這些新的虛擬產品將能夠實時更新,並立即推廣到全球。從訂閱到新包裝與虛擬裝飾,再到一次性付款,甚至到CPM模型,一切皆有可能實現。
對於所有品牌而言,「創造力時代」的轉變將導致與消費者互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雖然傳統媒體渠道將繼續支援自上而下的品牌資訊傳遞,但新平臺和更為年輕的消費者更期望與品牌直接對話,親身體驗品牌文化。
傳媒市場諮詢公司MAGNA Intelligence與IPG實驗室最近的一項合作研究總結出這樣一項結論:注重培養品牌文化的品牌獲利更多,包括在真實性與包容性方面更高的排名。而在一個「人人皆創造者」的世界,最有效的營銷莫過於提供自我創造的原材料和自由,而非試圖控制資訊。
02環境計算的歸宿:萬物互聯
如果說蘋果和Facebook關注的重點是能夠實現全新表達方式並激發創意經濟的平臺 ,那麼谷歌和亞馬遜則是著眼於搭建能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相融合的基礎架構。
谷歌的環境計算以個人為中心,並通過「谷歌助手」連線谷歌生態系統的各個部分,甚至連線整個世界。Duplex的釋出顛覆了傳統的「谷歌助手」,使谷歌生態系統之外的服務(如預訂餐廳,租車等)也得以實現。對谷歌而言,萬物整合的出發點在於內部使用者,他們將搭建起面向使用者的應用和服務,提供與零售商、家居、辦公室、交通、公共基礎設施之間的穩定聯絡。
相較之下,亞馬遜則是從外部出發。Alexa平臺目前主要用於家居與汽車場景,而隨著未來十年內的自動化技術發展,Alexa將實現更廣闊的場景覆蓋,成為「能移動的家」。另外,亞馬遜的零售業架構Amazon Go,能允許使用者以登入網上商城的方式進入實體商店。目前,該系統僅用於結算業務,但不難想象不久的將來,產品推薦、個性化服務等業務也將得以實現。
未來,所有的零售商店都將以這種方式運作,並將由少數擁有該功能的公司提供支援。無論是人臉識別、裝置識別,又或是QR程式碼、NFC識別,支撐這種功能的技術究竟是什麼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控制身份識別的平臺。藉助科技初創公司 Misapplied Sciences和Delta的「平行現實」螢幕等新顯示技術,最多可讓100人在同一顯示器上看到不同的內容,因此,戶外廣告可能也將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
如今,人們通過AirPods和其他「可聽裝置」聽數字音訊的平均時長正在持續增長,這意味著耳機中的計算機將開拓新可能性,成為連線外部環境的新平臺。聽到自定義航班的實時更新資訊,或者影院裡的外語電影自動翻譯成為本地語言……這些場景都將成為可能。儘管AR眼鏡會模糊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但AR與音訊卻能完美契合。
基於LBS的手機服務網站Foursquare正在探索針對性音訊與基於位置的服務新型別。其一次性社交網路收集了來自數千個應用程式中的位置資料,如今他們將該資料用來幫助零售商企業瞭解消費者,分析廣告與訪問量之間的關係。
如果個人身份與公共空間聯絡的越來越密切,那麼智慧家居將很快能夠實現與鄰里甚至城市間的融合。鄰居共享視訊,社群留言板的實現體現了Ring的可能性。儘管Ring在2019年並不太順利,但只要加大對隱私安全的保護力度,亞馬遜社群平臺將有機會持續發展。亞馬遜的另一項智慧家居計劃「the Dash Replenishment Service」也已實現了家庭內外部連線。久而久之,將有更多的娛樂與餐飲活動進入互聯家居系統,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03演算法文化:從規律性到定製化
幾十年來,媒體的執行都與人們的生活週期相匹配:早報——休閒廣播——晚報——黃金檔;週二發行圖書與畫報,週六晨間動畫,週日晚間電視節目。而到了數字世界,這種週期性的媒體時代已經過去了,作為替代的是能根據個人需求情況的個性化演算法推薦。
目前演算法早已運用到股票市場、內容推薦等場景,但純演算法推薦的按最感興趣的內容而非最近更新的內容執行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時間概念。點播服務、新聞實時播報……演算法已經逐漸滲入到文化消費的眾多領域。
這種時間概念的打破需要一段適應時間。慢慢地,人們也能意識到,最近更新的並不總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娛樂業體現的最為明顯。以《老友記》領銜的90年代情景喜劇重新成為流媒體平臺爭奪的物件;瑪麗亞·凱莉的聖誕祝歌《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時隔25年再度成為排行榜榜首。在某些層面,質量與相關性並不僅僅意味著時間的先後性,而演算法可以幫助擴大少數使用者對主流趨勢的瞭解。TikTok此類新平臺也是演算法驅動,根據使用者資料推薦內容。
在互聯城市中,人們能通過軟體操控他人,例如按需召集食物配送、司機、保潔工,自助咖啡點單等,而這都是面對面無法做到的。下一階段的開發將利用演算法做出面向自身的指令,例如提醒我們何時入睡,起床,工作,運動及休息,甚至不僅告訴我們何時吃飯而是吃什麼,不僅是何時工作,更是告訴我們目前最適合哪種型別的工作。另外,所有的個人助理服務都將與內容推薦相結合:音樂、播客、電影、書籍、電視劇。
未來十年對演算法的關注焦點在於如何糾正其先入為主的固有偏見。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所能做的就是在開發時考慮到多樣性,為使用者提供反饋與適應的內建機制,使使用者能有多重選擇。社交媒體上虛假資訊的傳播已經展現了忽視不良後果的影響,演算法將深入人們的生活,因此吸取經驗教訓以更好地推進演算法發展是不容推卸的責任。
演算法文化下品牌、創作者以及個人的成功可以通過擁抱演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徹底擺脫演算法獲得。擁抱演算法意味著持續生成有新聞價值的材料,為人們提供談資。其中依靠多平臺所型別內容的跨媒體策略將直接推動品牌走向生活化。擺脫演算法也不失為明智之舉,說到底品牌信賴度更為重要,演算法的範圍設限仍是其侷限性所在。無論演算法有多好,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對演算法的管理仍將是重點。
04焦慮時代的依靠:保護屏障與信任
當「24小時新聞週期」從新聞領域擴大到試聽讀等各大娛樂領域,加上自主創造下湧現出的海量內容產品,人們的時間安排早已跟不上內容更新的速度,而人們所處的「萬物相聯,實時互聯」的時代使人們陷入了對生活節奏的新一輪焦慮當中。
目前的焦慮情緒尚是如此,當環境計算實現了整座城市的互聯,人們的焦慮又將達到新的高度。但若遮蔽個人資料追蹤,人們將無法得到計算機提供的有效資訊,上面提到的活動都將無法實現,這意味著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技術的浪費。
諷刺的是,由於人口的密集性與城市的創新性,大型城市往往會率先成為城市互聯的試點,但一旦出了差錯,曾經能在擁擠的人潮中達到最好的匿名效果的大城市將成為最沒有隱私權的地方。因此,在推行城市互聯計劃時,需要密切關注消費者對互聯家居的反響,安全與隱私,併為每位使用者打造保護屏障。另外,為人們提供城市中的離線空間,使人們得以暫時遠離數字世界也十分必要。
而隱私與資料使用安全並非焦慮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問題、新數字工具的學習問題、對傳統概念的顛覆等都將改變現實穩定的生活狀態。對於品牌而言,幫助緩解這種日益增長的焦慮感的機會有很多。
隨著「焦慮時代」的來臨,由於越來越多的細分市場開始更認真地考慮資料所有權問題,預設情況下消費者友好型品牌將最為受益。之後,科技企業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地應對這一現實的工具。無論是人為管理內容,還是個性化演算法推薦,消費者在意的是信源的可信性。最後,可以提供一個「逃出」數字世界的通道,無論是何種形式,人們都渴望舒適度與控制感,而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這個休憩空間的品牌都將受到歡迎。
05結語
智慧手機的消失,平臺的更替,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但這裡的消失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消亡,儘管智慧手機在計算平臺中地位將逐漸邊緣化,但人們通訊、處理資訊的需求並不會消失,反而會進一步增強。
無論是AR、VR帶來的創意經濟,還是語音助手等基礎架構帶來的數字與現實的融合,誰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不僅在於科技公司的研發與供應,更在於消費者的選擇與認同。
「在網際網路時代,主流的終端裝置是個人計算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主流的終端是智慧手機。而到了未來智慧網際網路時代,終端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物件。」
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未來一切裝置都有可能實現智慧化,這是未來發展的總體趨勢。在智慧化革命中,擔憂固然存在,但不必過於悲觀,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下一代平臺爭奪戰的未來也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