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驀然黑白
-
2 # 何文彥若
死,是必然的.人既然有出生,那麼就一定會有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就好像落葉歸根.落葉歸根,悄無聲息.那麼這種悄無聲息的歸去又有沒有害怕的呢?我也曾經想過,死了到底是怎樣一種感覺.沒有呼吸,沒有意識,就在那裡睡著了,我到底可以感覺到什麼?哦,不是,應該是已經沒有感覺了.那麼我還有下一世嗎?沒有吧,現在科學這麼發達,我們不應該迷信的.所以之後,我也就沒有去想過死這個問題了.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注重眼前的美好.人,一生,應該是在美好中死去的,這樣才會活得有意義但是你呢?你把死當成了是一種恐懼,一種非常恐懼的心理能帶給你什麼呢?不安,焦慮,憔悴,落淚,困惑....久而久之,你的心理能承受得了嗎?你既然出生在了這個世界,就應該好好活下去.你認為你父母希望看到你這個樣子嗎?如果說人一出生就只是為了死,那麼你和我,以及周圍大眾,現在就可以辦到這一件事.但是不是.為什麼我們要讓自己更好的活下去?想下,想一下這個問題.堅強一點好嗎?別去想那麼遠的事情.死亡真正到來的時候,你或許也已經不害怕了。你現在害怕,就代表你將來也害怕嗎?不會.當你什麼都看透了,活夠了,那麼死亡又算什麼呢?但是首先,你應該要戰勝自己.一個男人,不應該這樣懦弱.不就是死嗎?幾十年後的事,想他幹什麼,先把現在過好了.知道嗎?好好過你的每一天,讓你的每一天都充實你的心理,讓你感到愉悅,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能有快樂的一生.對自己笑笑,做做深呼吸,忘記這些事情,你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非常美好. ^_^笑~
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狀態的人“生”的狀態是不同的,所以對死亡的理解和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沒有所謂對死亡的“正確”態度,如果非得定一個正確的標準,那麼“坦然”就是“正確”。
如何才能“坦然”呢,說一句可能惹來爭議的話:你覺得在“適當的時候”你“應該死”,那就是“坦然”面對死亡。很多人自然會質疑: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樂觀的面對生活,享受生活,怎麼能認為自己應該死呢?請注意是“適當的時候”,而不是“馬上”。
我認為,人生就像欣賞一部戲,如果你很投入的看戲,無論情節是喜是悲,你都會願意繼續看下去,而不希望戲劇馬上收場,可是戲劇是不可能永遠也演不完的,也許在你不斷期待劇情的時候,希望戲劇永遠也演不完(就如同你在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打算的時候,希望永遠也不死)。然而理性地思考一下,戲劇無限的發展下去,必定會味同嚼蠟,人生無限的發展下去,也會失去意義。所以戲劇應該有一個結尾,人生也應該有一個結局。
人生同戲劇不同的是,你沒有辦法準確的判斷你的“人生大戲”何時落幕,但透過努力,你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控制它的長度(比如透過愛惜身體、透過注意安全,把它的長度大致的控制在幾十年到一百年),但有很多意外情況你是不能預知的。因此只要你讓生活變得充實,每天都不白過,那麼無論什麼時候死亡降臨,在死之前,你都欣賞到了一部好戲。
但戲劇在伏筆的時候就落幕肯定不是完整的戲,人生也要有一個為劇情發展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當然最好不要死掉,但人完全可以在“準備階段”享受生活給你帶來的樂趣,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也可以不斷為後面的“好戲”做準備,這樣即使英年早逝也不留過多的遺憾,即使長命百歲,也會好戲迭出。
人畏懼死亡的另一個種原因是:死亡意味著記憶結束,無論你前面的生活多麼精彩,死了之後都不會留有任何回憶,既然無論生活好壞,最終都要忘記,為何還要追求幸福呢?這是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的原因。我認為,人生之路雖然只能走過一次,但路上可以留下腳印來引導後人,如果腳印留得很深,可以留下很長時間。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人們感嘆“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跡”吧。所以要讓自己留下一些腳印,就儘量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固化下來。君王將相可以留下宮殿或陵墓,貞潔烈女可留下貞節牌坊,但對於我們今人來說,這些不過就是一些供人遊覽的景緻而已。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