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ensure
-
2 # 莉迪曼
這種心理狀態應該屬於不自信通常沒有自信的人對自己做的事情或者是說過的話總是保持懷疑的狀態應該試著做一些讓自己在力所能及能力範圍內做的最好感覺自己的價值或者是有被需要的狀態這個時候自信就完全可以釋放出來有了明確的目標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必然的
-
3 # 心理姐
人可能會在某些時刻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也許證明最近你的情緒比較低落,也從側面反映出:你陷入了一定的自卑情緒之中。
“自我認同感”,是指無論發生什麼事,在何種情況之下,我們都能做到愛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可以擁抱自己的痛苦和消極,就像母親抱著她新生的嬰兒那樣。
如果自我認同感缺失,就會造成自體內部的不協調感、矛盾感。這樣就出現了題主所說的情況:總是認為自己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
但是,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也不用過於擔心,這不能代表你已經出現了某些心理問題。只是,你需要調整自己的“認知模式”,培養一種更加積極、正向的心態。
那麼究竟該如何做呢?你可以試試以下三種方法:
1、認識到任何人都做不到,讓每一個人都感到滿意在處理問題時,千萬不要把“讓每個人都滿意”作為目標。因為一旦懷有這種想法,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而這樣做無濟於事,因為根據“墨菲定律”:那件你最擔心會發生的事,一般都會發生。 與其如此,不如專注事情本身,但求問心無愧。
至於別人如何評價,是你控制不了的,所以也不必太過在意。
2、帶上“負向思維的眼鏡”看到的一切都是錯誤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消極、負面的思維模式,TA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事物的陰暗面。
負向思維,多是由“自卑情緒”所引發的。當一個人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就會認為“別人可能會看不起我”、“別人可能會挑我的毛病”。
3、養成愛自己、肯定自己、接納自己的習慣“愛自己”不是成功者的特權,而是每一個真心健康的人都應具備的能力。
愛自己就意味著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都能接受自己“如我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愛我如我所是,即我愛我原本的樣子,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愛我如我所願,即如果我成為自己希望中的樣子我就愛自己,反之就不愛自己。
可見,後者對自己的接納度較低,對自己的認可也暗含“條件”。如果自己總是達不到“理想化的自己”這幾個目標,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產生負面情緒。
綜上,做事時不以“使他人滿意”為目標;改掉“負向思維”;提升“愛自己”的能力,就不會再產生“自我挑錯”的心理了。
回覆列表
原來吧,我跟題主說的情況一個樣,大概就剛工作前兩年的時間段。
做個事思前想後,說句話斟酌再三。
回過頭的來看,總結那段時間,那種感悟,就四個字“想得太多”。
我們以為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行為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判,會影響他人日後對自己的態度。
其實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我們高估自己了,一是我們沒那種影響力,二是別人也沒那麼多閒心來揣測我們的所說所為。
真正能給人留下印象的一定是關鍵時點,
這個時點要不是你搞定了一件牛掰至極的棘手事情,要不就是你將一件重要至極的事砸了。
以上這個觀點,題主可以參考一下廣大群眾吹牛逼,侃大山。
吹的都是將不可能變可能。
侃的都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將篤定徹底搞砸,在人生的低谷安營紮寨。
所以,“想的太多”並無大用,前期也許能幫你鍛鍊鍛鍊情商。
但當你發現這點小聰明,小情商變不了現,別人不屑一顧的時候。
也許你就會從怪圈走出來,認清自己。
其實,再換個角度,為何一定要做去說去做的角色。
努個力,做個去聽去看的人豈不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