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恆的宇宙
-
2 # 周尋史記
諸葛亮足智多謀、形象鮮明,這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但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一部小說體,不能代表真實的歷史,其實諸葛亮是被羅貫中神話的人物。
但關於“借東風”是不可靠的,諸葛亮根本沒有參與到赤壁之戰具體策劃中。我們從以下幾點就可以論證。
1、“舌戰群儒”是虛構的。劉氏集團確實有派使節到東吳方面進行合作洽談。由於當時東吳方面有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派佔了絕對優勢,他們根本不需要諸葛亮來舌戰群儒,激起東吳進行決戰的信心。
2、“草船借箭”是真實的。但主角不是諸葛亮,是孫權。當時,孫權為了能探敵營虛實,乘船到曹操軍中,曹軍放箭,船隻射滿箭,由於太過沉重,使得孫權的船差點傾覆,命人及時調轉船的方向,使船平衡,才有了“草船借箭”的典故。
3、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確實出現過一回,當時是作為劉備的外交使節去東吳,目的是為了求救,並聯合孫權,共同抗拒曹操大軍。等東吳方面答應後,就回來覆命。
不管歷史上哪些記載,都不曾記錄過諸葛亮參與過赤壁之戰的相關資訊,那當然也就沒有了“借東風”之說了。
-
3 # 杭州老陳
諸葛亮借東風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正史上是沒有相關的記載的。正史上對赤壁之戰的記載也就寥寥數語。
很多人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看過電視劇覺得羅貫中把諸葛亮描寫的太神了,搞個祭壇拜幾下就能借來東南風,這樣的諸葛亮已經不是軍師了,而是“大師”了,這種橋段出現在《西遊記》當中更合理些,所以魯迅也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實這種看法是對三國演義的誤讀,或者沒有仔細看三國演義的原文。
三國演義對於這段大致上是這麼描寫的:
1、諸葛亮作為孫劉聯軍劉備一方的代表來到東吳與周瑜商討破曹計策,周瑜在與諸葛亮的交流中發現此人足智多謀,留著必為東吳後患,所以一直在找機會想殺掉諸葛亮。諸葛亮也知道周瑜這個想法,所以一直在想計策脫身。
2、借東風這個事情發生之前,東吳這邊已經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周瑜突然意識到冬天吹的都是西北風,到時火勢一起,會把自己的船都燒掉,對長江北岸的曹操水軍不會有太大損傷。所以氣急攻心一口老血吐了出來。
3、這時候諸葛亮就跟周瑜說自己會借東風,要在哪個哪個山頂建一座祭壇,要七七四十九個軍士守護,外人不能靠近。其實諸葛亮早就安排好趙雲在接應他了。
4、周瑜這邊看到東南風起,越發覺得諸葛亮這人不能留,還會妖術,所以帶兵直接殺向祭壇要斬殺諸葛亮。等周瑜他們到了以後發現諸葛亮早就在趙雲的護送下回自己地盤了。所以諸葛亮是藉由借東風這個由頭安排的脫身之計。
5、那麼這個東南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後來曹操給出瞭解答,曹操說“冬至一陽春,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說明這是自然天氣變化產生的。只是諸葛亮掌握了這個自然規律,知道這幾天會起東南風,所以謊稱是自己借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從周瑜眼皮子底下開溜。諸葛亮哪裡借的來東南風呢?
所以歷史書上是沒有對借東風這件事有記載。但羅貫中在寫小說的過程中秉承“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原則做了文學再加工,使得的原本乾巴巴的歷史記載變得更加戲劇化,衝突更明顯,人物形象更豐滿。寥寥數語的赤壁之戰經他演義變得非常精彩。“借東風”的橋段安排的很合理,也很有看頭。所以三國演義才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
4 # 專翸剎荸
不請自來
借東風當然是演繹成分啊,無論是哪裡的歷史都找不到這一段。但是《三國演義》裡還是借曹操之口和諸葛亮之口給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玄德方才省悟,便請孔明同回樊口。孔明曰:“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隻軍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候。”玄德問其意。孔明曰:“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玄德再欲問時,孔明催促玄德作速開船。
曹操言: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操笑曰:“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可見,借東風並不是諸葛亮之力而是氣候時節因素。這體現出了古人關於天時的智慧。另一方面講,《三國演義》也並不會塑造一個人能勝天的形象。畢竟《三國演義》描述的是一群人逆天而行最終被碾為灰燼的故事。這也是《三國演義》的悲劇色彩所在。
回覆列表
小編認為那可能是演義成分居多,赤壁大戰時諸葛亮能巧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大敗曹操。那麼與司馬懿大戰時,把司馬懿大軍誘入絕地,待用火攻,不料天降大雨,司馬懿絕處逢生,氣得諸葛亮吐血昏倒在地,從此一病不起。人們不禁要問,既然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這一回何以算不出天將降大雨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非常矛盾,所以說,《三國演義》過分神化了諸葛亮,把他寫成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