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坑道填不平

      古語有云: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對嗎?不能說他對,也不能說他不對。存在就合理。

        不愛回孃家的女兒是不是都不是好女兒?這個問題,要以具體情況而論!

    1.如果女兒真的是比較忙,或者是在外地工作沒這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距離是個問題,還有就是回家的成本過高,經濟水平不允許,像我們這些外地的工作者,每年也就是回家一次,春節的時候和家人團聚。雖然不能常回家,也是要時常和父母打電話,或者影片聊天,畢竟現在網路那麼發達。父母,年老了,需要我們的陪伴,也會想要天天看看我們,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只要有孝心,身不能至,我們的心永遠和父母在一起,陪伴這他們。這就是好女兒!

    2.如果女兒不願意回家,不是因為上面的原因,是因為和家人有矛盾。有些時候,不是女兒不願意回家,有些時候,父母的嘮叨有些心煩(只是個別的情況)。如果和父母有矛盾,或者父母對自己做的事情不喜歡,不經常回家,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3.就是單純的不想回去。這個絕對不是好女兒,自古就有生育之恩最難報,養大你的是父母,父母需要你的時候,你卻缺席,這是不對的,不正確的做法。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要多陪陪父母,父母一天天變老,父母想念我們,確從不說出口,怕給我們添麻煩。

         常回家看看,可憐天下父母心!

  • 2 # 錦瑟tanya

    是不是好女兒不是看她回不回孃家。現代社會里女兒不回孃家無外乎這兩種情況:想回卻不能回;可以回但不想回。

    想回缺不能回:背井離鄉的我們,在異地他鄉為明天努力拼搏,負重前行。我們也想家,想回去看看,但是,手上的工作還沒有結束,領導又有了新的工作安排,從不間斷;身邊的孩子還小,離不開大人,承受不起遠途奔波……生活的壓力處處都是。我們也只能努力工作,好好掙錢,為了下一代可以幸福生活,家裡父母年老時,可以有錢治病……我們活在現實的社會里,錢這東西啊,還是要努力掙。父母老年生活,孩子的童年,都要我們支撐著。於是,我們沒有了時間,甚至沒有金錢,想回家卻回不去。

    可以回但不想回:無非是父母的嘮叨。人老了,總是絮絮叨叨的,一句話可以說完的事情,他們喜歡翻來覆去的說,能說好久,聽的耳朵都要起繭了,還在說……但是,父母嘮叨是為了我們好,想和我們多說會話,畢竟相處的時間太短了。一不留神,父母就老了。

    父母在,我們尚有歸途,父母不在,我們在無來處。

  • 3 # 雨令

    首先,你能夠這樣想,證明你是個好女兒,只不過這種抽象的情感未能在具象的行為裡直接表現出來,因此無法滿足自我內心的需求。

    從古至今,血脈之情是人類發展史中最無私,最牢固的情感關係,特別是在中國,這種情感更加讓人為之動容。我們與父母血脈關係建立的那一天,這種最為親密的情感就已經建立,但隨著社會外部環境越來越大的情感需求的建立,我們被動的受到其他情感的影響,導致我們會將這種越來越被情感隱化(注:被隱藏了,但並沒有淡化)了,也導致我們對父母的情感在外化的行為逐漸減少,主要表現在就是回家的次數少了,電話少了,溝通也少了等行為。因為這樣,我們會在與父母長年的付出的與我們自身少有的付出上做個對比,導致自我思想上認為我們對父母做的事情少了,但這是必然的結果,但這並不代表你不感恩父母。

    血脈相承,角色交替,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父母的角色,同樣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能隨著社會發展,又有新的情感需求產生,我們的子女對父母的情感隱化的更深,表現的具象的行為更少,但這都不是子女不感恩父母。

    可以做的是暫時壓制住一些其他的需求,去為父母做一些具象的在外行為,增強自我對感恩父母這一情感的自我滿足!

    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最永恆的,儘可能的去做一些能做的事情,不僅僅感恩她們,亦是感恩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心中有些寂寞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