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陋室銘203835086
-
2 # 安平君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是不準確的。諸葛亮共五次出兵北伐中原,而且只有兩次出祁山,其餘三次分別是出散關、武都、斜谷。《三國演義》中的“第六次”,其實是魏國的進攻,諸葛亮的防守反擊。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諸葛亮先派趙雲、鄧芝出兵箕谷,吸引魏國大將軍曹真,自己則率主力出其不意進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聞風而降。魏國隨即派張郃率兵抵禦諸葛亮,接下來就是非常熟悉的失街亭。街亭一失,張郃直接面對身邊無兵的諸葛亮,諸葛亮只得撤軍。
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他出散關、圍陳倉。但是因為陳倉準備充足,久攻不下,糧草運輸困難,再次被迫撤軍。不過,在撤軍途中斬殺了追擊而來的魏國大將王雙。
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他派陳式出兵武都、陰平,自己進駐建威,這次對陣的魏國主將是郭淮。因為戰略上處於被動,郭淮只得退兵,諸葛亮趁機平定了武都、陰平二郡。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第一次對陣司馬懿就將其打敗。從此司馬懿患上了“恐諸葛亮症”,再不敢輕易交戰。只是諸葛亮再次因糧草問題撤兵,並在撤兵途中射殺魏國大將張郃。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駐紮在五丈原,再次與司馬懿對壘。這次,他吸取了以往總因糧草不足撤兵的教訓,實行屯田制,打算就地解決糧草問題,卻不幸因病去世,年僅54歲。
諸葛亮北伐中最受爭議的,就是沒有接受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策。其實,這與諸葛亮謹慎的用兵之道有關。諸葛亮用兵總是先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就是做好防守,然後才考慮進攻。比如,鄧艾偷渡陰平滅亡了蜀國,但是諸葛亮早就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三國演義》還記載諸葛亮曾在陰平駐兵。也就是說,諸葛亮太聰明,他能把所有可能的漏洞都想到;他又太謹慎,假設對方也想到並堵上了這些漏洞。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冒險從子午谷進兵呢。從斬殺王雙和張郃就能看出來,即使在撤兵途中,諸葛亮也不會給敵人留下半點兒可乘之機,防守可謂滴水不漏。所以,只要諸葛亮在,無論是曹真、司馬懿,還是鍾會、鄧艾,誰都別想滅亡蜀漢。但是,要想北伐成功,只有滴水不漏的防守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有大開大合、出其不意的進攻。蜀國本來就國小人少,如果按部就班北伐,就是人員消耗上也耗不過魏國。所以,必須有戰略性的規劃和大開大合、出其不意的用兵策略。這些,顯然不是諸葛亮所長,所以“出師未捷身先死”是諸葛亮無法掙脫的宿命。
-
3 # 押韻詩仙王成凱
先帝創業未半,
中途嗝屁完蛋。
一心為了大漢,
流血流淚流汗。
招兵買馬過萬,
敵人聞風膽顫。
仁義之師感嘆,
克復中原為盼。
未盡平生夙願,
臨終留下哀怨。
胸弟三人解散,
北伐毀於一旦。
劉備堪稱典範,
平生南征北戰。
注重真抓實幹,
孔明聽從使喚。
槍林彈雨看慣,
帝業拿命來換。
留給阿斗照看,
蜀國一堆破爛。
人算不如天算。
曹魏太過強悍,
確實有點難辦。
三國多災多難,
誰能回頭是岸。
打的天昏地暗,
也要糧草吃飯。
懿統天下太慢,
身後八王之亂。
-
4 # 包青天包管天下百姓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多路蜀軍都被成功攔截,說明了諸葛亮的路數已經被魏國看的非常清晰。
馬謖街亭遭遇張郃五萬精兵,趙雲琪谷遭遇曹真大軍,魏延大軍也被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攔截阻擊。
這是蜀國間諜告密,還是魏國早已經猜到結局?諸葛亮的北伐路線也簡單了。
魏國的中心城池在華北,東北和中原地區,隴右地區只是魏國的皮毛。
諸葛亮主力攻打隴右地區,人員糧食都得不到補充,還損兵折將,還損害不了魏國的根基。所以,諸葛亮攻打隴右地區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戰略決策。
諸葛亮主力把戰線拉的很長,如果司馬懿十五萬大軍與曹真十萬大軍南下堵住諸葛亮回漢中的路,那諸葛亮只能到大西北去喝西北風了。
諸葛亮回不了漢中不說,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和曹真十萬大軍會師進攻漢中,進一步奪取成都都有可能。
所以,馬謖兵敗街亭是給諸葛亮提個醒,得趕快逃回漢中自保,不然死的很慘。
街亭敗的很是時候,馬謖有功之臣。
自此管仲樂毅的諸葛亮不承認戰略失策,必須得有人背鍋。
回覆列表
諸葛亮北伐出祁連山是要控制甘肅西域。失街亭,斬馬謖兵將大亂軍營後續。五丈原,空城計,新秀智囊司馬懿慧眼視先賢,兵退百里。只是曹操兵府壓城不離,孤兵北伐,你疲我打,是曹操的兵法哲理。六出祁山,走遠了,打不動,魏軍才追擊疲敵。二代軍師,空城計玩火了軍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