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跟我數一數12345
-
2 # 拓荒者and
傳奇小說中的人物名字之所以用數字或綽號來命名,一是為了便於記憶,二是為了充分體現人物的各自性格和不同特徵。使得各自的角色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
-
3 # 巴馬娛樂圈
傳奇小說中的人物名字之所以用數字或綽號來命名,一是為了便於記憶,二是為了充分體現人物的各自性格和不同特徵。使得各自的角色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
-
4 # 九鬥逍遙王
以數為名簡單明瞭、便於記憶,而且也不用挖空心思去研究名字是否好聽、是否具有意義。
奇數取名多是因為奇數比偶數讀起來順口,更具有江湖之風。如龍五之名,一聽便讓人覺得是江湖中人,如果取名龍六,是不是感覺就像市井小販一般。再如燕十三,是不是一聽就覺得此人定然不是平平之輩,名含殺氣,讓人一下就能夠記住,如果取名燕十,是不是一下子氣勢就沒了,更像是排名一般。
江湖之人本就如同江中浮萍、漂游不定,雖然朋友遍及天下,可真正有幾個可交心之人,一句後會有期可真有期?更多的不過是天涯路遠、各自漂泊。
江湖之中,少有兩全之事。群雄爭鼎,爭來爭去最後不過爭了個孤家寡人,何其可悲!何其可憐!
——最近回答問題總是跑題,不知道是不是病,大家多擔待!
-
5 # 雍善先生
簡單粗暴,易記,易傳播,朗朗上口。
符合陰陽數理之道(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當然還得配合姓氏才能得出名字最大的個性特點。
比如:龍五(出自《易經》的九五之尊,叫龍一或者龍三就大大折扣了);名字一出也必是人中豪傑;
勝三(三為萬物之數,《道德經》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有為離卦,故此人必定光明磊落,也有排除萬難,自強不息之意;
再看杜七,七為艮,為止,意為凡事到此為止,一個殺手用這樣的名字,是不是也是一種暗示;不管是對方或者是自己……
-
6 # 枯禪齋
古龍的這種命名習慣,其實來源於唐朝。唐朝用行第來稱呼人,幾乎相當於宋朝的別號,非常流行。讀唐人的詩文來往的酬唱之作,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稱謂。比如《李太白集》中就有許多用排行稱呼人的題目:有的稱行第加名字,有的稱行第帶官銜,也有的僅稱行第,如《早秋贈裴十七仲堪》《贈武十七》《江上寄元六林宗》《贈何七判官昌浩》《酬崔五郎中》《送鞠十少府》《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贈裴十四》《鄴中贈王大》《贈別從甥高五》《北山獨酌寄韋六》《夜別張五》《送崔十二遊天竺寺》《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琅琊》《金鄉送韋八之西京》《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等等。
正因為有這樣的習慣,許多唐朝人只有一個排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所以,岑仲勉先生編有《唐人行第錄》一書,不但便於檢索,而且集唐人行第的大觀,對於我們研究這種習慣很有幫助。由此我們知道唐代著名的詩人都有行第稱呼,如李白稱李十二,杜甫稱杜二,王維稱王十三,孟浩然稱孟六,韓愈稱韓十八,白居易稱白二十二,元稹稱元九,李商隱稱李十六,杜牧稱杜十三,劉禹錫稱劉二十八等等。
比如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其中的劉十九是劉禹錫的堂兄,名叫劉禹銅。
-
7 # 仰望窗外的星空
但是古龍是“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的那種,李白式,浪費主義,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作家。他有天賦,他的個性也正如故事中的主角那樣,因此,他寫東西不夠認真,而且也總是有重複。可以說,金庸才十四部作品,就有十四種模式。而古龍七八十部作品,卻總是能讓你猜出接下來的情況。古龍作品,總是以奇為主,而忽略了和理性,只要讓讀者猜不到,而不管是否符合邏輯。看一兩部會覺的新鮮,但奇的多了,就反而易猜了,反正所有的好人,基本最後都會是偽君子,任何一個平凡無奇的事,都一定有個非常非常大的陰謀。
回覆列表
很正常啊,中國古代沒地位的家庭孩子都沒有名字,就是按排行取啊,前面加姓氏,古龍這樣取也可能是為了簡單嘛,畢竟要小說裡的每個人物取名字也是要費些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