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廟號諡號應該是漢太祖高帝,可是從史記到漢書都稱呼漢高祖,而且朝廷也預設。一種說法是太祖高帝簡稱,一種是說高祖就是太祖,可是兩漢史書都沒有說原因,甚至史記和漢書都是高祖高帝混著用,史記裡邊都是高祖沛公漢王高帝一起用~你覺得是民間起的還是廟堂起的?
-
1 # 鑫時空
-
2 # 零度Military
漢初時“廟號”制度並未完全成型,所謂“高祖”、“太祖”僅僅是宗廟中用以互相區分的功能性稱呼,尚未有“嘉號”的意義,不是由政府檔案所嚴格規定的。
甚至有可能,當時的,“高祖”、“太祖”並未“專有名詞化”,普通貴族家也會指著自家的排位說:“這位是我家太祖/高祖”,就跟我們現代人說“這是我家族的始祖”一個道理。
在這個猜想中
如果我們問一個漢初的人:“誰是漢高祖?”,他會回答“劉邦”
如果我們問:“誰是漢太祖?”,他還會回答“劉邦”
但如果我們問:“劉邦到底是漢太祖還是漢高祖?”,他會回答:“或許都是吧,但是這不重要”
後世的“廟號”,本質上和“諡號”其實並無本質區別,都是要經過君臣討論、官方檔案正式確認,蘊含著對死者的主觀評價。但考察廟號在商代的起源,就可知道最初的廟號只有太高中世四種+祖/宗,相對於周人發明的諡號,廟號並無太多“修辭性”、“主觀性”,只是客觀地描述廟主在宗廟之中的地位,更偏重於“在宗廟中明確順序”的實際功能。
再看史記對劉邦的記載: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這明顯是與後世廟諡的產生是不一樣的。
後代的廟號諡號,都是要由君臣議定,並印發檔案確定的:“上廟號曰XX,諡號曰XX”,需要有一個“官方確認”的過程。
但是對於劉邦,儘管他的諡號的確是由“上尊號為高帝”這一過程確定的,與後世無異;
而他的廟號——“高祖”僅僅是大量出現在司馬遷的行文之中,“太祖”卻僅僅是出現在司馬遷引述群臣的議論之中“為漢太祖”,並沒有一個“定廟號為XX”的過程。
如果我們認為,漢初廟號尚未制度化,官方不會明確議定諡號,這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劉邦起微細而有天下,既是創立基業的“太祖”,同時也是功高卓異的“高祖”,這兩個稱號都當得起。
而官方不會像“諡號”那樣,明確確定劉邦的廟號是高祖還是太祖。(而且當時漢朝也就劉邦這麼一座宗廟,連區分都不必要)
因此,有的人會稱呼高祖,有的人會稱呼太祖。
史記的描述中,“為漢太祖”四個字,如果我們以傳統的觀點來看,似乎很難解釋,“為”表明的是對已知事實的陳述,似乎有種已經欽定的味道,隱含的意思是“劉邦此時已經被定廟號為太祖”。
但是如果我們不把“太祖”當做廟號的專有名詞,那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高祖劉邦,起於微細,撥亂反正,平定了天下,(簡直可以稱作是/眾所周知是)漢宗廟中的創立基業的偉大祖先,功勞最高”(因此)上尊號為高帝
到了後世,廟號逐漸制度化,與諡號一樣,由君臣議定,並由帝王家所壟斷
但是在殘存至今的宗廟文化中,也會有“始遷祖”、“始祖”這樣的稱呼,可以看做廟號的原始形態。
-
3 # 坐斷東南看西北
在中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為什麼有的叫做“太祖”,而有的又叫做“高祖”呢?這些稱號有什麼區別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皇帝“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所謂廟號,就是指皇帝死了之後,被子孫供奉在太廟裡時,追尊的名號。像“太祖”“太宗”這些稱呼,都是廟號。而諡號,則是針對死去的皇帝、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不過,由於對皇帝的叫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很多人會把廟號和諡號混為一談,鬧出烏龍。
比如很多人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就是將劉邦的廟號“太祖”,和諡號“高皇帝”給混在了一起。如果按照廟號來稱呼,劉邦應該像趙匡胤和朱元璋一樣,被稱為“漢太祖”。而如果按照諡號來稱呼,劉邦則應該像諡號為“文皇帝”的楊堅一樣,被稱為“漢高帝”。
我們不難發現,趙匡胤和朱元璋實際上有很多的共同點。
雖然趙匡胤的父親做過小官,但他的家境卻依然不怎麼樣。趙匡胤在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出門闖蕩。早期也曾加入過像“義社十兄弟”這樣的社團,後來在闖蕩的過程中,多次碰壁,直到遇見了郭威,才算真正走上了正道。趙匡胤在郭威手下,也是從小兵做起,不斷地積累軍功,到後周柴榮時期,才做到了御前都點檢。
後來柴榮死後,他才抓住機會“黃袍加身”,成為宋朝開國皇帝。
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沒有受到家族的任何庇佑,全是憑自己的能耐一手一腳打出來的。
而朱元璋的故事,就更勵志了,什麼放牛娃、乞丐、和尚都幹過,他的整個人生,完全是屌絲逆襲的代表作,全靠自己打拼。
因此,後世之所以稱呼朱元璋、趙匡胤為“太祖”,是因為他們在開創基業的時候,沒有受到祖上的一點庇佑,全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打拼出來。
而“高祖”的稱呼,顯然就要比“太祖”低一個層次。儘管他們也都開創了一個新王朝,但他們的父輩或祖輩,通常都是朝中的權貴。他們的成就,就要比憑自己打拼的皇帝稍遜一籌。
當然了,劉邦是一個例外。人們沒有叫他“漢太祖”,而是叫“漢高祖”,這應該是最早的時候,大家叫得沒有經驗,後來就規範了。
像唐高祖李淵,他的祖輩李虎本來就是西魏八柱國之一,他的成功是離不開祖輩這層關係的。
歷史上叫“高祖”的開國皇帝非常多,而叫“太祖”的,顯然相對少很多。
除了“太祖”和“高祖”,還有“世祖”這麼一個更低等級的廟號。這個廟號主要是針對那些在前代基礎上完成大業的皇帝,代表人物有忽必烈。
-
4 # 追尋熱點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爆發,劉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加入到反對暴秦統治的革命軍隊中,逐漸成為有著重要影響的勢力。秦亡後,劉邦率領軍隊與霸王項羽經過激烈的戰鬥並最終獲勝而登上皇帝之位。
劉邦
漢朝建立後,高祖劉邦實行無為而治,讓漢朝修生養息得以發展;對外關係上,高祖率軍與南下侵擾的匈奴失敗,遂於匈奴和親,重新開放關市,使得邊境地區局勢相對緩和。
漢朝剛建立時,劉邦分封了一些功臣成為諸侯王,大部分諸侯王后來被剿滅。劉邦為了維護漢朝的穩定,又冊封劉姓諸侯王,試圖以此鞏固大漢江山。劉邦在征討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時受傷,不治而亡。劉邦死後,群臣認為劉邦從布衣到天子,掃平戰亂而建立漢朝,功勞無上。遂尊諡號為太祖,廟號高皇帝。
惠帝即位後,下令各地修建高廟,以此紀念漢高祖劉邦的偉大功績。太史公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為了歌頌劉邦作為大漢開國皇帝的功績將其尊稱為漢高祖,並逐漸為後世肯定而流傳。班固所著《漢書》“高帝紀”中將劉邦仍尊稱為“高祖”。建武二年(公元27年)正月,漢光武帝建高祖廟,一年四季祭祀不斷。也因此,漢高祖劉邦的千秋功勞為後世廣為傳送。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在秦朝時期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再者之後,劉邦又擊敗強大的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本來是“太祖”,應該被叫做“漢太祖”。但後世卻稱呼劉邦“漢高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廟號是皇帝死後奉祀時的名號,用“祖”或“宗”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就是比較常見的“廟號”。一般來說,開國皇帝會採用“太祖”這一廟號,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如果開國皇帝的基業和祖先有密切的關係,比如出生於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祖先打下來的話,往往會自己採用“高祖”的廟號,而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祖先,比如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但是,魏太祖則是曹操。
在此基礎上,劉邦作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而且,劉邦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其江山是靠自己打下來的,所以,劉邦的廟號是無可爭議的“太祖”,但是,後人提到劉邦的時候,往往稱之為“漢高祖”,而不是“漢太祖”,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很可能和司馬遷的《史記》存在一定的關係。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劉邦在帝王本紀中被記載為《史記·高祖本紀》。由於《史記》的影響力太大了,後世人們就跟著稱呼“漢高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