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雖然這種評價方式相對客觀,但會不會埋沒一些好醫生?
5
回覆列表
  • 1 # 低調的槍

    我覺得寫文章利害的變成更容易晉升,直接點來說,就是搞科研的或者說專注於寫文章的醫生更容易晉升。那些搞臨床的,專注於病人的,過於專注病人反而難以晉升。所以有些高階職稱的,不是實符其實,應該叫科研型副高職稱。

  • 2 # 阿妹說遊

    的確在當下醫生的論文,往往決定著其能不能升職,或許單單從這外表看來這個的確不符合,社會情況。讓搞研究的得了更高的職稱,而專注於實際臨床的醫生卻一直得不到升值的機會。

    這或許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吧,對於醫生這個行業它絕對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論文論文又恰恰反應了對知識的理解,完美的對病情的闡述,極合格的診斷治療思想,個人認為論文與臨床的矛盾並不是很大。

    往往我們會發現,很多搞科研的人。他的實踐經驗都來自於臨床,比如我上午接到一個患者是這樣的,他的各項指標嚴重影響了什麼。下午就會進行科研具體的研究,其致病因素或者與什麼有關我們應該以什麼思路進行治療。

    可能有人會談到,網上很火的論文造假事件,的確這樣的事不要說是網上只是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有些論文的水都十分的大,完全存在誇大其詞,以及發揮天馬行空的思想。進行弄虛作假,以至於反抄。對確實存在的社會現象

    但是我們不能完全否認論文的優勢依據特定性,它完美的總結各種疾病,以及臨床實際案件,治療方式從而達到警醒別人。這並不是花架子,也許內部存在有很多人反對。但你也不能否認它的有效性,它有它的一定價值。

    個人觀點

  • 3 # 談科論普

    我們常說醫生的天職都治病救人,但是現實情況下醫生在職稱評價方面的做法卻跟其他科研人員一樣,那就是拿論文說話,特別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或者說高影響因子的論文。所以這就導致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

    大家可能還依稀記得2017年發生的斯普林格撤稿事件。100多篇醫學論文被全部撤稿,其中大多數都是來自於中國的,這個事件讓中國的學術界頗為震驚,隨後中國科協,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等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處理後續問題,包括取消某些基金承擔者的專案,或者處理了一些相關人員等。

    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種職稱評價體系是否恰當,難道只能靠科研論文來評價一個醫生的水平嗎?如果某個大夫在看病方面非常有聲望,但是就是沒有發表什麼重要的科研論文,那麼他或者她就沒有晉升更高階職稱的資格了嗎?

    《黃帝內經》裡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些能夠治未病的上醫是不是更值得尊敬,並且給予應有的認可呢。

    換句話說,很多醫生每天都忙於接診,治病,他們能騰出時間來搞科研,寫論文嗎,有些大夫一天要接診上百個患者。在這種職稱評價體系之下,就會有一些醫生鋌而走險,在學術論文上造假。所以這種問題的出現也不應該把全部責任都推給醫生,我們更應該考慮如何設計更為合理的職稱評價體系。

    目前在科普方面,人們最常引用的說法就是“兩翼論”,既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那麼就醫生這個職業群體而言,如何體現這種同等重要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鼓勵醫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開展科普呢,從而讓更多的人或者患者受益呢?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已經開始了先行先試,比如山西衛計委就發文說醫生在評高階職稱的時候,發表的科普文章可以算作成果的一部分了。希望更多的地方有這樣的政策出臺,從而讓醫生們更積極地開展科普。

    實際上透過醫學科普不僅可以緩解醫患之間的緊張關係,還可以讓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貫徹科學的理念,從而減少病患的發生,另外也能為醫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路徑選擇,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一句話,目前的職稱評價體系需要改革,不應該唯科研論文是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茶籽油和茶葉籽油哪個油更好,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