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東先生
-
2 # 博而化易
君之大失,講了什麼?
戰國晚期南韓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
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南韓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餘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君主。但,這裡的“過”是過錯,不是過失。過錯是事情辦錯了,產生了損失與壞的影響,是能力的問題。過失,是事情辦歪了,是方向錯了,這是認識覺悟問題。大失,就是在重大問題上方向錯了。比如公司領導是帶人做事,不是帶頭做事,如果公司領導帶頭做事,一是崗位錯了,二是職務錯了。帶人做事是管理範疇,帶頭做事是技能範疇。還有就是公司出現大事故,領導運籌帷幄,想策略,不是自已親自上陣,如公司著火了,領導應該是調集更多的力量來滅火,不是自己拎著水桶上。
【智士者遠見而畏於死亡,必不從重人矣;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必不從重臣矣,是當塗者徒屬,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汙而不避奸者也。大臣挾愚汙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使國家危削,主上勞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國之不亡者,不可得也。】這是一節主要講了智士有遠見也怕被君主致死,所以不服從重人,賢士修身羞與奸臣為伍一起欺騙君主,所以大臣與愚汙之人欺上瞞下,導致國破人亡。臣有大罪,但君主不禁,這就是大失,這樣下去,還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
君主明知大臣權重欺主,這樣會讓君權旁落國家消亡,但卻不加以禁止,這是治國最大的失誤,是沒有底線的作法。管理的作用就是要儘可能的採用最合適的作法達到最佳的效果,管理本是就一個不斷篩選與最佳化的過程,最後達到一個最佳的境地。管理有兩種境地,一種是按現有被證明可行公知的辦法,比如一些行業通行的方法與規則;二是創新出有別現行的辦法,這需要實踐的證明。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管理方式不一樣,傳統實體行業還是需要採取被證明可行公知的辦法。做事,方向很重要,方向對了再慢也是前進,方向錯了,再快也是後退。
歷史故事總是一樣,開始一樣,中間一樣,結果一樣,原因也一樣,難道這就是輪迴嗎?管理者也需要修行覺悟,不可住相,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痛苦的輪迴,企業才能脫胎換骨的發展。也許,大失,才能大德,之後自然大德。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先來看看韓非子是什麼人?
法家創始人,中央集權制思想的創始人,把老莊的道,治國的法,經濟上的術,發展中的勢揉為一體的理論體系作者,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一大家。
這裡的君肯定是君王,失的反義是得,君王的得是什麼?得同德!合格的君王具備以下特質:
一、高瞻遠矚,以國家和人民為重,方向正確,重視遠期目標。
二、海納百川,在不失底限的原則上能隱忍和包容,韜光養晦,臥薪嚐膽。
三、從諫如流,聽取不同意見,接納不同政見。
四、道術並用,讓一個國家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文化引領,軍隊強大,經濟發展,科技領先。
五、反腐倡廉,大力弘揚正能量,時刻打擊貪汙腐敗
六、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反之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