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堅決不

    不用古人,我的老家沂蒙山八十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步通電,我小時候也經歷過沒電的日子,一般點煤油燈,不影響過年,反而更有氣氛

  • 2 # 詩驀詩書畫

    古人沒有電,其實也和舊時一樣,燒的是油燈。對於古人夜生活基本是沒有的,特別是勞動階層的古人們,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天地所生,做任何事都要遵行自然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對於一些文人雅士,達官貴族的古人來說,他們夜生活就比較豐富多彩,挑燈夜讀,或約三五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喝點小酒,聽聽小曲,吟詩作對等,但也不會進行得太晚。對於一年一度的除夕夜,沒有電的古人,他們也沒閒著,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燃放炮竹,掌燈吃年夜飯,開始守歲。長夜漫漫一邊吃一邊聊,也就到了深夜。這是其一。其二,現代人吃過年夜飯大多就看春晚守歲,而古人他們就點起油燈圍爐閒聊、講古、擺故事,比如,長輩給晚輩講些老故事、老規矩,以及各類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正所謂“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反正就是嘮嗑嘮嗑。其三,對於文人雅士除夕夜,三兩杯杜康下肚,詩興大發。“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小火爐暖意融融,推杯換盞,守著天色漸明。其四,古時宮廷裡除夕夜守歲與上述的平民,那是天差地別,在宮廷,除夕夜熱鬧非凡,通宵達旦的大筵要持續十多個小時,重臣、親屬均需陪伴皇帝“入閣守歲”,載歌載舞,語言類的滑稽節目,相撲、角抵等競技節目,還有各種雜技魔術等文藝匯演,一直守到匯演結束。總而言之,歷史幾千年都沒有電,只有油燈,但古人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沒有電的世界裡他們生活得豐富多彩。

  • 3 # 老艾葉

    古人沒有電,他們除夕是如何守夜的?

    根本不需要說古人,在年紀大點的象五,六十年代的農村除夕都在過著沒電的除夕守夜。記得我們村是69一72年有煤油供應,到73年搞了個小水電站,那電也是供應晚7一9點就沒水發電了,自己想辦法。

    記憶模糊的很小時,家中是一小碗式錫盆的,有一缺口,那缺口還稍高些,用的是芭茅芯,或剛從筍長成竹子時候的嫩竹,錘毛槎成繩子,在錫碗內放入桐子油,點燃,一般不靠近久,煙塵很大,微微光線,能夠在小房裡能看清一些,哥哥寫字那得靠很近,一,二小時下來,臉上能見著思考中用手托腮膀的手印,端著的油燈桌上第二天能摸出一層墨汁樣油灰。除夕夜會在每個房子裡,用吃飯的碗臨時做成的燈,倒上桐油點燃著,那樣也是星星一樣點點亮光,在家門口會在年前準備許多松樹根,劈成小塊塊,燃起一堆大篝火,這樣屋裡也亮敞了。爆竹不多,也會搬些那燒著易炸亮的石頭準備著,一旦想來個響炸,就拋幾塊入篝火中,人躲的遠遠的。那篝火一值燃到2一4點開財門放完鞭炮後,透過不斷新增松樹根維持著,開完財門後,就可睡一會,待初一早晨起來了。

    想畢古人中的窮人,可能接近於我們小時候那樣沒電的守除夕夜吧,富人有蠟燭,或菜籽油的燈點著,那煙塵只是小些,但無法免的,不要想象以前富人那什麼金碧輝煌之描述,對現在的生活不值一提,珍惜如今之燃源乾淨利用,現之生活來之十分不易,均由前輩努力換來的。

  • 4 # 五味社

    古人除夕夜也是要燈長明的。

    古人更為重視除夕守夜,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描述:“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民諺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除夕夜的燈火要徹夜長明,用光明來驅趕邪祟,迎接新的一年。

    燈長明並非意味著需要電,眾所周知,古人晚上可以透過點蠟燭來取光明。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鑿壁偷光”的典故,貧窮人家或許買不起蠟燭,但“年”在古人心中更具重要地位,和現代人相比,“年”更是他們需要謹慎對待的時間關口,寧可平日省吃儉用,也要在除夕前備上守夜所需的蠟燭。就類似平日省吃儉用,過年買上二斤肉,包頓餃子吃。

  • 5 # 東甌智造

    年幼時,年三十晚上,奶奶都要準備很多小紅燭,每隻小紅燭插在一段紅蘿蔔上,點亮老家三進四合院的每一個陰暗角落,驅邪祈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配置的電腦跟普通配置的電腦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