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烏揚子江
-
2 # 亙古國畫石
古代人碰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啊
他們又沒有字典啊
古代也有字典的,《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西漢整理的,作者不詳。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間編的,是現今中國最全的字典。
古代的拼音是什麼
現代人遇到不認識的字,都是查字典,拼拼音,現代的拼音是由二十六字英文字母組織的,那麼我們中國的古人呢,用什麼拼不認識的字呢,哪個時候沒有英文字母吧?
古代的注音方式大概就這兩種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 “吳,音無” ”“緣 音元”
2.反切 這是在中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興起於漢末。反切是用兩字來拼合被切字的讀音,取上字聲母與下字韻母相拼合。(注:下字韻母的聲調也得與被切字聲調相同。)
舉個例子吧
例如:“誇,大言也,苦瓜切”
誇 kua =苦(k—)+瓜(—ua)
1, 按照韻法分類。如十五韻,這樣大致每個字的韻母讀音和什麼字相同就知道了。這是讀書人的基本功,科舉考試必考“試帖詩”,就是要作一首詩,會做詩就必須懂韻法。 2,用同音字表音,如早期一些字書會出現“某音同某”這樣的說法,前者是別人不熟悉的生僻字,後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常用字。記得“說文解字”就有這種標註法; 3,反切---反切據說是隨佛教進入中國的。具體說“反切”就是用兩個常用字標註一個生僻字。即某字後面加上“某某切”,讀音時一般是採用頭一個字的生母,後一個字的韻母。就能讀出那個冷僻字。以上三種是中華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
-
3 # 純鈞LHGR
古代也是有字典的,不認識的話,正常人就是查字典了。當然也有奇葩,那是後話。
《爾雅》、《說文解字》、《廣韻》代表了古代求義、辨形、審音三大系統,遇到不認識的字,在這些書裡一般都能查到。更著名的,後來還有了《康熙字典》,那就更方便了。
餘者,如《集韻》《切韻》《韻會》《史籀篇》《通訓定聲》《玉篇》《釋名》《佩文韻府》等,都可以查字。
而有的書,則直接把那些有生僻字的句子摘出來,不僅注音還加以解釋,例如《經傳釋詞》。
當然這都是正常人的思維,遇到不認識的字,查一下就算了。
歷史上有一位“奇人”,他的做法更絕——遇到不認識的字?把這字摳掉,或拿墨給塗上,落個眼不見心不煩。
此人叫楊曄,明代中期的一個武官,官做得還不錯,最高職務是建寧指揮。他不甚出名,但他的曾祖很有名,是明初重臣楊榮,官至內閣首輔,是個大文豪。到他這一輩,棄文習武,從書香門第變成了武人。楊曄文化不高,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略過,有時乾脆把字摳掉或抹黑,於是此舉成為笑談。不過,據說這人倒是不壞,為官清正廉明。
-
4 # 四方國學
古代人也有字典哦~
他們有最早的一部字典叫做爾雅,網上都有這方面的原文,你可以看一看,它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解釋每一個字是什麼樣的。
之後也有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這類修編的加入了更多字和詞語的字典和詞典,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新華字典,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發展簡史。
回覆列表
應該很少 古時候的讀書人很少 資訊量也很少 能記錄下來了也不是很多
古時候能記錄下來的應該是問人好客的吧 一些普通人很難接受教育 古時候主要是以文學著作為準的 大多能流傳下來的必然是精華 能讀起書的 非富即貴 他們從小就接受良好教育 有專門老師 老師大多數飽讀詩書的 文人墨客
很難遇見不認識的字了 即使遇見不認識的字 也許就是我們學習古文中的通假字吧 都會通假字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