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嚴懲一切中國精日
-
2 # 千佛山車神
簡化漢字確實是日本先推行的,中國的簡體字有許多借鑑了日本當用漢字,但是要比日本簡化的更加徹底
(安倍晉三身後的“黨”字跟中國簡體自相同)
作為東亞地區最強勢的文明,古代中國周邊的國家受漢文明影響巨大,像越南、日本、北韓都使用漢字作為自己本國的文化載體。
但是這些國家的語言和漢字並不搭配,在使用上非常不便。到了二戰以後,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朝韓和越南相繼放棄了漢字。
到目前為止,日本是除了中國之外唯一一個現在還大規模使用漢字的國家(新加坡主要使用英文,漢字不常用)。
日本激進的改革派認為現在世界都主要通行拉丁字母,使用漢字無異於自絕於世界文明。不過由於漢字在日本已經被使用了上千年,若一概廢除將斷絕日本文化。
因此日本政府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將漢字適當簡化,以方便書寫和學習。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文字改革,規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表》。當用即“臨時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錶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並頒行簡化的新字型。
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了對漢字的簡化,早在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就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但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抵制,被迫於次年2月被收回。
新中國建立之後,人民政府重新開始了漢字簡化工作。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到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透過。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簡體字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推行。
中國在漢字簡化的過程中確實參考了一些日本當用漢字的簡化方式,不過簡化力度要遠遠大於日本的簡化字。
-
3 # 細斟北斗02055813695
這個問題,香港鳳凰臺簡化漢字,曾邀請當年參與漢字簡化的專家做過解答。專家稱,漢字簡化並非隨心所欲,首先是根據行書和草書中的漢字,然後根據自宋以來在日常生活中已流行但不是正式文字的簡化字,透過國家確定為正式文字。目前簡化的漢字主要是前兩批簡化字型,第三批在wenge中推出但沒傳播開。日本對宋文化仰慕不亞於對大唐,甚至推出和大宋男子結婚改造人種的計劃,如果日語中有簡化漢字,也多受當時簡化漢字影響。所以題主應該問:現代漢語與日語中簡化字共同源頭在哪裡?
-
4 # 傳藝工坊
先說一下,簡體字與簡化字不是一個概念。簡體字是古之就有的,唐宋開始就流行了,與繁體字是並存的互為異體字的情況。而簡化字是1956年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
因為當前在用的日語中1946年漢字簡化行為比1965年的中國簡化字行為要早,說中國的簡化字是否借鑑日語的漢字簡化結果,這是有可能性的。但是,最多也只是借鑑日語漢字簡化的經驗,絕不可能照抄過來。更多的倒是可能借鑑了1936年國民政府推行的簡體字。以1965年中國政府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的簡化方法如下:
①保留原字輪廓。如"龜"、"慮"。②保留原字的特徵部分而省略其他。如"聲" 、"醫";③改換筆畫較簡的聲符。如"擁"、"戰";④另造新形聲字。如"驚"作"驚"、"護"作"護";⑤同音或近音代替。如"裡"代"裡";⑥草書楷化。如"專"、"東";⑦會意。如"眾"、"從";⑧用簡單的記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歡"、"難";⑨ 採用古舊字型。如"塵"等。
可以得知主要還是從古代流傳的簡體字上下的功夫。或者可以說,日文漢字的簡化應該是借鑑了1936年民國推行的簡體字的經驗。如下圖是10年前收集到的民國時期的簡體字表的照片,以供參考。
回覆列表
沒見過比這更可笑的想法了。看一看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就能瞭解,漢字字型的簡化有其自身的規律。日文漢字的那一套,完全沒有中國漢字的規律,而僅僅是島國狹隘的審美和死板僵化的文化套路的毫無價值的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