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力遊戲解說
-
2 # 小菲的農村故事
秧苗發黃、發白是水稻旱育秧的常見病,稱黃(白)化病。發病症狀:新葉葉色褪淡變黃,嚴重的白化,不卷葉,但葉片薄;老葉在發病初期正常,之後也逐漸變黃;根變褐,吸收功能衰退。鹼性土壤易發生這種病害,石灰性沙土地區更容易發生。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會發生這種病害。
1、缺少光照, 2、水稻秧苗黃化、白化,是由於秧苗生理缺素,葉片葉綠素形成不足引起的。水稻適應吸收還原態養分,對某些氧化態的養分不易吸收利用。在乾旱富氧條件下,土壤中的許多礦物元素如鐵、錳等,被氧化成高價態。這些氧化態的元素,必須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水稻根系分泌的有機酸來絡合,活性提高後才能被稻秧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當,秧苗生長環境條件惡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減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滿足不了秧苗生長需要時,秧苗葉片葉綠素形成就會受阻,秧苗就會黃化、白化。
防止稻秧黃化、白化,首先要做好土壤培肥工作,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少施磷肥,不施草木灰。在土壤呈中性或偏鹼性的地區,可以利用稀硫酸進行床土調酸,將床土pH值調到4.5~6時,有利於減輕此病的發生。秧苗出現黃化、白化時,噴施0.2%硫酸亞鐵有一定的效果,以葉面噴施旱秧綠1號效果最佳,噴施後24小時就可見黃葉上出現綠色斑點,幾天後全葉變綠,根系同時恢復吸收功能。
-
3 # 王函昱
一、缺素髮白
水稻正常生長髮育需要吸收氮、磷、鉀、鈣等16種營養元素,各種元素各有其特殊功能,不能相互替代。當某種元素缺少時,稻苗生長髮育就會受阻,表現出不同的症狀。有五種元素不能滿足生長需要時,水稻就會出現葉片發白的現象。
①缺鋅。多發生在水稻移栽返青後,插後2~3周的分櫱期是發病高峰期。往往造成縮苗不長,植株矮化,新葉葉片變短變寬,分櫱少,基部葉片的葉尖先乾枯。接著中部葉片呈棕色至赤褐色不規則病斑,進而從下部葉片到上部葉片陸續出現病斑,葉脈發脆易斷,出葉速度慢,新葉變得細窄,基部和中脈區失綠變白,邊緣皺縮呈鋸齒狀,心葉捲曲。
②缺硫。稻株生長受阻,植株矮小,初期幼葉發黃,葉脈先失綠,然後遍及全葉,嚴重時老葉呈白色,根長,支根少,色白而細嫩。
④缺硼。植株矮小,新出葉尖端變成黃白色,捲縮,嚴重時頂端生長停止。後來長出的葉子折迭彎曲,近白色,但分櫱較正常,新生分櫱可繼續生長,水稻結實不良,空殼多,產量低。
⑤缺鈣。輕微缺鈣時,植株外觀受影響小,嚴重缺鈣時,植株略矮,上部葉片頂端變成白色和捲曲,後轉為黑褐色,根短,根尖褐色。
二、白化病
秧苗發黃、發白是水稻旱育秧的常見病,稱黃(白)化病。發病症狀:新葉葉色褪淡變黃,嚴重的白化,不卷葉,但葉片薄;老葉在發病初期正常,之後也逐漸變黃;根變褐,吸收功能衰退。鹼性土壤易發生這種病害,石灰性沙土地區更容易發生。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會發生這種病害。
水稻秧苗黃化、白化,是由於秧苗生理缺素,葉片葉綠素形成不足引起的。水稻適應吸收還原態養分,對某些氧化態的養分不易吸收利用。在乾旱富氧條件下,土壤中的許多礦物元素如鐵、錳等,被氧化成高價態。這些氧化態的元素,必須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水稻根系分泌的有機酸來絡合,活性提高後才能被稻秧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當,秧苗生長環境條件惡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減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滿足不了秧苗生長需要時,秧苗葉片葉綠素形成就會受阻,秧苗就會黃化、白化。
回覆列表
有以下因素:
1:可能秧苗缺乏營養導致發白,這時候要了解是不是定期施過肥料。
2:可能是沒有定期澆灌過,導致缺乏水分發白。
3:可能是害蟲導致秧苗不能正常生長導致發白。
4:可能是土壤的原因,有些土壤裡含有很多導致根部腐爛的菌類,最好是把土地翻一遍用太陽暴曬殺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