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60探訪眼

    上朝,史上叫做“御門聽政”,地點在乾清門不是乾清宮,那是皇帝生活、辦公的地方。太和殿俗名為“金鑾殿”,它是皇帝登基和舉行大典的地方,一年也用不了幾次

  • 2 # 宮殿君

    咱們看清宮劇都會有誤解,認為皇帝一辦公就在宮中最重要的大殿——太和殿裡。

    可這座大殿實際上上用的次數並不多,它平時大門緊閉,只有舉行重大典禮時才開啟。

    什麼是重大典禮?比如新皇登基、冊立太子、皇后,親征等。更多的,它是皇權的象徵。

    “清朝皇帝上班都怎麼上?”

    關於清朝皇帝上朝,咱們都分成兩種:

    一、突出禮儀的朝會,分大朝、常朝兩種;大朝,即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皇帝要親臨太和殿,接受官員上表慶賀的朝會;常朝則次數較多,每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舉行,地點及內容與大朝類似。

    二、處理日常政務及軍機大事的日常朝會;它也有兩種形式:一為“御門聽政”,另一種則是皇帝接見軍機大臣、各衙門堂官輪值奏事。

    對於第一種禮儀性的大朝,舉辦地點就在太和殿。

    而對於第二種處理日常政務的朝會,尤其是其中的“御門聽政”則主要是在乾清門(如下圖)舉行。

    “乾清宮是幹嘛的呢”

    清朝皇帝多在乾清門舉行日常朝會,康熙時幾乎天天舉行,曾有大臣給康康建議說要不別天天上朝了,您也累,大臣也累,結果康康看後大加駁斥,依然每天舉行,這也是他勤政的一種體現。

    而從雍正開始設立軍機處,併發明瞭“奏摺”制度後,乾清門御門聽政作用變小,尤其是從乾隆、嘉慶開始,御門聽政次數越來越少,直至同治皇帝時廢除。

    那麼,乾清宮是幹嘛的呢?

    乾清宮在明朝是皇帝的寢宮和辦公室,清朝的順治和康熙也曾在裡面睡覺和辦公,後來,雍正皇帝搬到了養心殿居住,乾清宮的地位開始下降。

    除了皇帝偶爾會選擇在這裡接見大臣外,乾清宮搞的最多的是宴會,尤其是康熙61年正月,這裡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千叟宴”。

    當時,凡65歲以上的文武大臣、退休和在職的都可參加,共計千餘人。

    乾隆在朝時,也在乾清宮舉行過兩次規模盛大的千叟宴。

    除了千叟宴,嘉慶還在這裡舉行過清宮的過年家宴。

  • 3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按標準做一個勤政的皇帝其實也很不容易。正常的上班(上朝)的工作,其實是露天的。

    但真實的,從明朝就開始的御門聽政,就是所說的上早朝,是在露天舉行的。只不過明代皇帝選擇在太和門進行,清朝皇帝選擇在乾清門進行。一個選擇在國門口聽政,更重儀式;一個選擇在家門口聽政,就近從簡,更加務實。

    為什麼御門聽政會選擇在室外進行,大概有這樣的說法:

    作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與臣民商量的事情,也要讓上天知道。露天聽政,表明了恭謹的態度,和坦誠的胸懷。

    御門聽政的時候,會在門內擺上寶座、屏風和黃案。聽政時,皇帝會坐在案後聽大臣們奏事並下達諭旨。

    御門聽政不是天天舉行。皇帝會根據情況而定聽政時間。康熙最勤政,御門聽政基本天天舉行。進行御門聽政大臣也比較辛苦,得天不亮就從家裡出發,風雨無阻的。

    在室外,夏天還好,冬天的北京,還是早上,還是很冷的。

    所以,做勤政的皇帝和做勤政皇帝身邊的大臣,都很不容易。都得有個好身板。

    御門聽政,只是一種皇帝處理日常事物的方式,或者儀式感更強的方式。皇帝還有其他方法與大臣溝通,處理事物。故,有些皇帝幾十年不舉辦御門聽政,對於皇權的掌握也沒有放鬆過。

    雍正繼位後,議政就多數在養心殿進行,御門聽政就變成儀式形制了。之後就越來越少。在咸豐的時候基本就取消了。

  • 4 # 條子龍

    清朝皇帝上朝並不像電視裡演的,一大堆王公大臣魚貫而入,排班列位,站在大殿下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奏事;也沒有硬性規定在那一個宮殿舉行。它其實分為常朝、御門聽政和常日視事三大類的。

    什麼是常朝?常朝都幹些啥?

    清朝的常朝在崇德元年即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殿聽政,至順治九年始正式確定這三日皇帝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穿朝服入朝行禮。注意這個禮字,其實常朝大多數時候只是一種禮儀形式,連皇帝都不一定非要親臨。

    常朝時還得奏中和韶樂,每月的樂調和歌詞都不同。皇帝沒來時,則由王公貝勒們在太和門前坐班,百官則於午門外朝房前坐班,皆東西向,走走過場就退出了。另有八旗坐班儀與之類似。

    簡單來說,常朝不進表、不頒詔、也不奏事。遇國家有大典或重大活動時,皇帝才會親臨太和殿,此時有需要謝恩的官員,可以出班行禮。

    御門聽政的地點在哪?時間怎麼規定的?

    清朝御門聽政制始於順治初年,但順治年間卻很少實行。至康熙時皇帝勤奮,幾乎天天御門,這一制度才認真實行。

    御門聽政地點選在乾清門,乾清門原是通向後宮的大門,御門聽政時則擺上御榻、屏風及陳放大臣奏本的本章案。皇帝升座,奏事的部院大臣和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官分列乾清門東、西臺階,記注官立於西柱下,奏事者跪於東柱下。凡有事上奏的官員拿著所寫奏疏到奏案前面對皇帝跪陳,而後將奏疏放於案上,退回到原來的位置候旨。

    御門聽政的時間,最初春夏二季訂為卯正(晨六時),秋冬二季為辰初(晨七時)。康熙二十一年時,玄燁考慮到大臣們為了奏事,每天三更半夜就得起身,收拾好後再往皇宮趕,確屬一大負擔,就改為春秋二季晨七時一刻,秋冬二季晨八時一刻。並對那些年老力衰及患疾者,只要向本衙門說明,免其入奏齊集。

    只是在康熙後期,御門聽政改為五天或二三天才一舉行;至乾隆時又改為不定期。這才有後來的常日視事。

    常日視事是怎麼回事?

    常日視事即皇帝平日政務活動。自雍正成立軍機處後,其政務處理,大部分是透過軍機處或批閱奏摺或召對過程中進行。

    乾隆時始規定,皇帝每天早晨在養心殿暖閣或乾清宮暖閣或弘德殿,閱王公大臣名牌。辰刻進早膳後披覽內外臣工奏摺,隨即召見諸臣,賜見畢,再升寶座引見官員;未刻進晚膳後,批閱內閣所進各部院督撫提鎮本章,日以為常。

    綜合來看,清朝的皇帝都是比較勤政的。

    延伸閱讀

    清朝皇帝每日進膳分早、晚兩次,早膳多在卯正以後(早六七點鐘);晚膳在午、未兩個時辰(十二點至午後兩點)。另外每天晚上在酉時(晚六時)前後還要進一次晚點,即小吃。

  • 5 # 澹奕

    在《甄嬛傳》中,多次出現皇帝露天廣場上開大會,其實這才是明清時早朝正確開啟方式。

    咱們平時說起古代皇帝上朝的地方,往往都說起“金鑾殿”,不過古代朝會的正殿之中並沒有這麼個名字,清朝所謂的金鑾殿,其實是太和殿。

    故宮之中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的木構造大殿建築,與山東曲阜的孔廟大成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

    明永樂十八年剛建成的時候稱奉天殿,效仿當時的南京故宮所建設。

    嘉靖年間改名皇極殿,清朝入關後,在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因為從建成開始就經常遭到毀壞而重建,在康熙年間才形成如今的樣式。

    太和殿是舉行慶典的地方

    太和殿被稱作金鑾殿,很多人以為這裡就是皇帝們舉行朝會的地方,但實際上並不是。

    通常來說,太和殿是明清時期舉辦各種重大典禮的場所,比方說皇帝登基大典、皇后的冊封大典、皇帝大婚、萬壽節慶典、元旦與冬至等。

    如果不是這些事情,太和殿都是擱在那兒作為擺設的,並不會輕易使用。

    太和殿的地面使用金磚鋪設,所以也被稱作金鑾殿。

    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曾在太和殿舉辦殿試,之後在乾隆時期才挪去了保和殿,儘管太和殿之中有皇帝的龍座,但這裡並不是舉行朝會的大殿。

    明清早朝主要露天舉行

    那麼,清朝皇帝在什麼地方舉行朝會呢?其實是在太和門或者乾清門前方的大廣場上,這被稱作是御門聽政,也就是傳統的早朝。

    當時的早朝,大臣們從凌晨三點就要在午門那裡等待著,並非是天亮了才去。

    乾清門是紫禁城正中的地方,這裡是御門,在這道門的後方就是大內,前方是外朝。

    按照《大清會典》記載:凡御門聽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門,設榻於門之正中,設章奏案於御榻之前!可以說,清朝的早朝,就是露天進行的。

    因為早朝是露天舉行,所以如果遇到下雨下雪之類的天氣,早朝就停止,所有的奏摺直接送去內閣處理,御門聽政在康雍乾時期,走向鼎盛也逐漸沒落了下去。

    乾清宮偶爾舉行朝會

    乾清宮,屬於內廷三宮之一,明朝的時候這裡是皇帝的寢宮,清朝初期,順治帝常住保和殿之中並非乾清宮,而康熙帝常住乾清宮。

    但到了雍正帝時期,他挪去了養心殿辦公休息,養心殿取代了乾清宮的寢宮職能。

    不過乾清宮仍舊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宮殿,清朝時期,如果皇帝有什麼急事要召見大臣往往也是在乾清宮,並不是在養心殿之中。

    當然,如果是臨時有事,也會在養心殿,但人多了還是去乾清宮。

    與太和殿類似,乾清宮在清朝大多數的時候,也是舉行賜宴之類活動的場所,大殿上的正大光明匾額,是雍正開始秘密立儲,歷代繼承人名字的存放之處。

    在《甄嬛傳》之中,皇帝經常在廣場上舉行朝會,這其實是正確的,因為明清時期的早朝本來就是在露天舉行,而不是烏泱泱一群人擠在某個大殿之中議論紛紛。

    除了御門聽政,清朝乾隆帝之後,隨著軍機處設立與皇權強化,早朝的意義下降。

    這時候,經常有皇帝直接在乾清宮、養心殿之中小規模召見大臣,而到了晚清,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乾脆直接在養心殿垂簾聽政,開始在養心殿上早朝。

    古時候的早朝真的非常早,天不亮就要開始,而且規矩相當多,咳嗽都可能被問責。

    所以說清朝時期正式的早朝並不是在乾清宮與太和殿,而是在太和門或者乾清門的廣場上舉行的御門聽政,乾清宮與養心殿中的早朝,只是少數情況下舉行的。

  • 6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日常工作在“乾清宮”,上朝見官員則在乾清門(也就是“御門聽政”,也稱早朝),處理重大典禮,比如新皇登基、冊立太子、皇后,親征,大勝後獻俘等就在太和殿

    找了一張紫禁城平面地圖。

    如圖,紫禁城的中軸線是從北面的神武門,到南邊的午門,中間還穿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門是北門,午門是地門,東西二門即東華門,西華門,紫禁城就這四個大門。

    午門共有五個門洞。按清代禮儀制度規定,午門正中門為皇帝專用御道;皇帝大婚時,皇后也可從中門進入紫禁城;中鼎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佈殿試結果後也可從中門出紫禁城。

    日常上朝時,午門文武大臣皆由左側門出入,宗室王公皆由右側門出入,遇大典則由左右兩側掖門進入。

    基本上午門正門一開,皇帝絕對在太和殿上朝。這種正式大典,一些官位較低的官就只能站在太和殿外的廣場向皇帝磕頭。

    可以這樣說,中和殿是舉行重大國事慶典的主殿,後面的中和殿是在太和殿慶典之前皇帝休息的地方,保和殿是皇帝接見藩屬使節,主持殿試與召見進士的地方。

    保和殿之後是乾清門,也就是皇帝真正的內宮,乾清門之後是乾清宮

    清朝的順治與康熙最開始是在保和殿居住與辦公,後來康熙將自己的就搬到乾清宮去住了。因為乾清門是內外的分界線,所以清朝皇帝的早朝也稱“御門聽政”被放在乾清門——“皇帝御門聽政,則於門下陳設御座黼康,部院以次諮事,內閣面承諭旨於此。

    乾清門外東、西兩側的矮房是外奏事處和軍機值房,門內正對乾清宮,旁邊是侍衛值房和內奏事處等重要機構。雍正時期,皇帝喜歡在養心殿召見大臣、舉行御前會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歷史上你覺得誰的三分最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