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文史
-
2 # 大相無形
敗局?何來此言?
----------戰國初期,六國士子均視入秦為恥,客觀上造成秦的人才體系都是“近親繁殖“缺乏新鮮血液補充,民間又私鬥成風,嚴重加劇了成軍人口的減少,因此在與魏國的河西拉鋸戰中常常處於下風。對於天下統一征程來說,為時尚早,因此還扯不上敗局一說。
----------國力貧弱、軍事上倍受欺凌、政治上屢遭輕視,沒有消沉秦人鬥志反而激發了秦人的奮爭精神,商鞅變法的及時開展,從思想深處徹底重塑了秦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獎勵耕戰、重農抑商、土地私有……等等先進措施,為秦國生生耕植出一片耕戰文化的厚土,“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聞戰則喜“,短短數年間,不僅讓秦國完成了涅槃,更完成了從體制到文化、到精神、到資源的深徹變革與整合!
------------商鞅變法的另一個深層功效,就是用法家思想和制度從此為秦國孕育和培植出政治清明的成長體系!這直接導致秦連續六代雄主疊出、朝臣無一奸佞!秦軍名將雲湧,賞罰分明、戰後人人功過自知,君民上下同欲、舉國清風蕩蕩,六國昏庸的廟堂和腐化墮落的朝臣與此相比,焉能不敗?難怪杜牧曰:滅六國者六國也!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
3 # 阿卡多560
因為戰國時期,秦國曆代國君進取心強,尤其是在秦孝公即位後,重用商鞅,進行改革變法,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在面對不利的外部環境下,採取靈活有效的外交策略,粉碎魏國等諸侯強國吞併自己的野心。在馬陵之戰後,利用已經增強的軍事力量做基礎,打敗魏國,收復了丟失的戰略要地函谷關,擁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穩固地位,在接下來的繼任國君時,秦國已成長為諸侯強國和大國,經歷一百多年不斷的外交和軍事攻勢,最終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秦國的崛起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戰國初年的時候,秦國的東鄰、新興的魏國起用李悝為相,實施變法,魏國因此迅速強盛。
強大了當然就不安分了,魏國打起了富饒的關中的主意,開始向西用兵,吞併了秦國的西河之地。秦國被欺負到頭上了自然很不甘心,多次發兵企圖收復失地,但都被魏國名將吳起所敗,不但如此,吳起還趁勢進兵關中。當時秦國是秦惠公當老大,這位惠公被逼急了,起傾國之軍五十萬和魏國決戰。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吳起在陰晉再次大敗秦軍。這次秦國被打得很慘,再沒有了與三晉(魏、趙、韓)爭鋒的底氣。
不過幸運的是,三晉並不是一塊鐵板,趙國對魏國的壓制十分不滿,開始與魏國對撕起來,秦國也因此能喘上口氣了。惠公之後最終是秦獻公奪得了王位,這位獻公本是流亡魏國的王子,在魏國經歷了變法與革新,所以,等他回國繼位後,便開始在秦國也推行變法,使秦國國力開始恢復和發展,對外戰爭形式也開始轉變。
但獻公註定只是個過渡的人物,因為他的兒子在歷史上知名度更高,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秦自孝公始,便一步步富強起來了。這其中,商鞅和他的變法自然是起到了決定作用的。其中的計劃生育(鼓勵早婚早育多生)、重農抑商、軍功授爵、嚴管戶籍等等,使得秦國全民好耕好戰,在戰場上跟打了雞血一樣悍不畏死,把曾經欺負自己的魏國打得滿地找牙。
而後,秦國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向南盡收巴蜀之地,向北大敗義渠,對東面的諸國的聯合與對抗也處在上風。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等幾代人的努力,秦國已經發展成為令東方六國恐懼的“虎狼之國”了。昭王在位時,伊闕之戰大敗魏國、鄢之戰侵佔楚國大片土地、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奠定了一統的基礎,也成就了名將白起的戰神之名。
之後就沒啥懸念了,莊襄王早死,嬴政登上歷史舞臺,這位千古一帝先是掃清了內部不和諧的因素(呂不韋、嫪毐),而後仗著自孝公起六代先王的積澱,開始積極對外用兵,十年之間便覆滅了六國,完成了真正的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