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球媽育兒
-
2 # 魏未未
為什麼父母愛孩子 ,孩子卻不能同樣愛父母? 人們總說愛是雙向的,這並不錯。但愛很少有等價的。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如此。
一個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歷的幾個階段:孩提時的被呵護→少年期叛逆時的被容忍→初為人父→中年直至老年傾注於孩子的成長。
孩提時,我們都還只是不諳世事的小孩,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成長。從呱呱墜地到識字學步,從學拿筷子到獨自睡覺。一些簡單的事物在天真的我們面前都顯得珍奇無比,當然也會花許多時間去完成一件件成年人看起來很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這麼一些事,在父母的眼中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會記錄孩子的無數個第一次:第一聲“媽媽”、第一次上樓、第一次上學、第一次看煙花······這些第一次或許之後我們自己都淡忘,但他們都記得,還會成為每年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回憶殺”。父母因為愛不厭其煩地把孩子引領上路。
少年時期,我們學會了叛逆,興許是青春期的緣故,我們渴望用自己尚未豐滿的羽翼去搏擊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於是,父母的話不再順耳,他們的教導也是顯得多餘,他們的恨鐵不成鋼背後滿是對孩子的期望;然後,他們開始便收起自己的鋒芒,不再去和孩子們對立,而是選擇妥協,嘗試著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和自己有代溝的孩子們溝通,只為了更理解他們、讓他們成長得更好。但孩子在那時也許並不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當孩子初為人父,滿心都是裝滿喜悅。“這是第一次當你的老爸,我們的心情都有點複雜”整天圍繞著孩子:他要吃點什麼、是否著涼···才有了孩子的年輕老爸很少忘記了自己的老爸,彷彿現在開始他的人生才有了一個圓心一個支點,卻忘記了自己的老爸之前也是這麼對他,而他自己正在做父母曾經做過的事。
到了中年或老年,我們常聽人說“等孩子···這件事忙完咱就不管他了”但其實“這件事”從來沒有確定的止境:從高考到找工作到買房買車到談戀愛到結婚,再到帶孫子孫子高考···他們似乎是甘願為孩子及後代奉獻出很多很多的。或許在一個突然閒暇的午後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如今已是垂暮之年,卻沒好生孝順他們。
在我看來,奉獻與犧牲是父母愛>孩子對他們愛的直接原因,而追根溯源還是時間帶來的成熟。父母之所以是父母,在於他們比我們先經歷一遍人生,更準確的說,總是階段性地走在我們前面。我們很少或者也不能體會到他們那個時段的心境。
但我希望,孩子們也儘自己最大的愛去回報父母,讓他們能感受到你的心裡有他“孩子的孩子,該要飛往哪兒去······”
愛,從來都不是單箭頭。
-
3 # 涵明媽媽
看多大孩子了。我覺得6歲前的孩子都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無論父母對他們怎樣。而父母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
-
4 # 泡家兩娃媽
關於題目本身不能認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疼愛孩子,或者說有些父母的“疼愛”是達引號的,他們對孩子的這種愛不是無私的,需要以孩子的無條件服從為回報。這樣讓人窒息的愛無法收穫孩子的愛。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球媽這樣回答。
我感覺孩子愛父母和父母愛孩子同樣深。但是愛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且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感受方式都是不同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愛孩子是天然的,但這種愛不要摻雜太多渴望回報的成分,更不能刻意去感動孩子,非要孩子體會到父母多愛他。有時候愛在無形中注入孩子的心裡,比你用話語表達出來更有意義。
最後千萬不要用物質去衡量你愛孩子的程度,孩子暫時沒有經濟能力,即便將來有經濟能力,也不要總希望物質的回報等同與愛的回報,這樣,就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看的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