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成肉身

    我就是這樣的人,永遠不滿足生活現狀,永遠都感覺自己很迷茫,但是我也承認自己有人格心理障礙,世間事情都明白,就是不會表達自己,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時我又非常的努力認真,結果就是精神分裂症,只能活在思想裡,而實際生活痛苦不堪。肯定是心理疾病,我知道自己心理疾病的成因,但是幾十年了,改變起來太痛苦了,常年失眠,渾身疼痛,一點風吹草動就整夜不合眼。工作也無法幹了,見到人講話就感覺痛苦,工作辭了,親人同學都不敢來往了,別人一說話,我就痛苦糾結失眠。在家裡待著也痛苦,就想離婚,婚姻是我原生創傷之上覆蓋的次生創傷,感覺孩子也不會有希望。唯一想出家為僧,但是寺廟肯定也是個痛苦的人間,而我並不信佛,就是自己為了修證佛法,挖開了自己潛意識的內心,才導致現在的狀態。自殺可以解脫,但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我少年時期就沒有勇氣自殺,那時就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只是行屍走肉。我從來沒有過與人間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一直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本來學佛是希望得到解脫,現在反而因為學佛需要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業力,而無從解脫,陷入了死迴圈。我知道應該怎麼做,但每一步都是血跡斑斑的腳印。一切都是幼年創傷造成的人格障礙和心理習慣。不在煉獄中重生,就在煉獄中死亡。

  • 2 # 阿斌之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說與人無一二。這句話千古流傳,得到了各個時代大家的共鳴。說明了一點,我們這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是常態,人生也沒得幾個知己,可以把心裡話講出來。但是,潛意識認為,這正是你成長的地方。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你要搞明白自己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現狀無所謂好,也無所謂不好,只是你修行的地方。

    現在有個理念特別好:活在當下。不管你現在貧窮還是富貴,生病還是健康,都是命運的安排,這也只是暫時的現象,對暫時的現象,沒有必要掛礙,徒增煩惱。隨著慢社會慢生活的到來,大家會不那麼糾結外在世界,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陪自己的內心世界。簡單的慢生活,象植物一樣生存,離你很近,只要聽從內心的聲音,讓意識安靜下來,潛意識和你的身體就會融合在一起,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 3 # 金彥心理諮詢師

    不滿足現狀一定程度上是改變現狀的動力,促使你向前努力完善自己,在這個角度上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當不滿足現狀過度時,會容易有受挫感失落感競爭的疲憊感。一般年輕時有奮鬥力不滿是動力,到了中年隨著閱歷認識的變化逐漸由不滿足調整到接納現實,接納自己,如果仍然不接納仍然有很多不滿則容易生出憤懣怨恨的情緒。

    對於你的情況,要看你所處的階段,然後根據你的體驗感受這個不滿是動力的部分多還是帶來的負性情緒多,如果是前者那麼積極努力就好,如果是後者就要做出調整了,這個調整涉及了價值觀核心追求重新認識和定位,甚至要了解原生家庭早期的影響,這個部分可以藉助專業老師(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你也可以多讀書多領悟。

  • 4 # 我和你和他的關係

    永遠不滿足現狀,或者迷茫,都不是一種心理疾病,最多是一種心理狀態。網上有個段子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人永遠都不會滿足於當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滿足中不斷地滿足自己。

    無論如何,先去做點事情,自己感興趣的最好,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先做事,然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認清自己,你就會知道怎樣會使自己過的舒適,知道如何調整心態。

    實在不行,就去改變,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現狀,也許代價會很大,也許會失敗,但是去嘗試過後,至少不會後悔,也不會再迷茫。一些實在難以改變的,就學會和世界和解,以前看不慣的,也會覺得算了,不再計較。

    小的時候,老師為了激勵我們學習,都會說,萬事開頭難,但是他們並沒有告訴我們後面2句話,就是,萬事開頭難,中間難,最後也難。這就是現實生活,這就是成長。

    所以,既然一切都是難的,那我們就給自己定個目標,且行且珍惜,有夢想就去努力,沒有就好好過日子。保持健康,真的比什麼都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2019年Falcom聯合暢遊推出的軌跡系列15週年紀念作品空之軌跡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