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執筆序蘭亭
-
2 # 石濤峰筆
謝邀!這個問題是個複雜的問題,每個人目的不同,學習的方法也不同。帖就是老師,每一個老師筆法不同,和一個老師學,有侷限性,而見意思懺也學不好。我看還是因人而己,目的是寫好字,我想,臨帖只是學習書法的橋樑,最終要寫自己的字,多臨幾種帖可取,放寬了眼世,綜合了筆法。
-
3 # 皇甫荔
這個問題實質是一個初學者如何讀帖的問題,會讀帖那麼臨帖就事半功倍,否則會出現一個字帖還沒搞懂就急於換別的字帖,三五年下來還是沒有大的突破。那麼怎麼讀帖呢?讀帖是入帖的第一步,其他還有臨帖、背帖、核帖、用帖等步驟。這裡先講什麼是讀帖?所謂讀帖就是反覆看帖,透過反覆觀察,仔細對選擇的法帖進行研究,從點畫到結構直至整體章法佈局都要反覆觀摩,直到找出書家筆法特點和規律,為正式臨摹作好事前準備。正如同考試答卷拿到手後,先整體看一遍心中有數後再潛心答題一樣,是同一個道理。
古人十分重視讀帖的功夫,唐代楷書大家歐陽詢有一則讀帖趣事:《新唐書》上說他“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步復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一塊索靖的碑,被歐陽詢連看三日,就可知他觀察之細,體會之深無人能比,此事被歷代書家傳為美談。書家姜夔也曾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視,思其運筆之理。”由此可知,讀帖確實是學書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具體讀帖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讀:
1.用筆。此讀主要是觀察筆法,即對每一個字的基本點畫都要仔細進行分析研究,每一點畫是怎麼起筆、怎麼收筆的,其中書家用了什麼技法?點畫之間是怎樣呼應的?有什麼共同規律?同樣的點畫又是怎樣變化的?它的用筆特點是什麼?不同的字型,如歐體、顏體、柳體它們都有什麼共性和不同之處,怎樣區別它們的用筆等等,這些都是讀帖中首先要注意的。
2.結體。就是觀察字的間架結構。在觀察結體時要注重研究每一個字的特徵,為何有的字很高大,有的字很細小,為何有的字很雄壯,有的字很清瘦秀麗,為何有的結體很茂密,有的結體卻疏朗,它們每個字的筆畫之間配搭,造成的大、小、寬、窄、高、低、斜、正的關係怎樣?又是怎樣處理各部位之間的主次、黑白關係的等等。
3.章法。對章法的讀帖首先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引帶關係,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書家對大小、長短、錯落、粗細、燥潤等關係又是如何處理的?這些關係在整篇中又是如何得到統一的?通篇的氣勢怎樣,作品表現出了什麼樣的神韻和意境?對章法的觀察既要整篇全域性看,也要區域性細緻的觀察,只有這樣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
初學讀帖最好是選墨跡影印本來讀,這樣書家用筆細微部分都能看清楚。如有條件事前找一些專家指導一下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少走些彎路。當然誰也不會一開始讀帖就能達到很精的地步,這需要習書者邊看邊練、長期修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才能逐步提高讀帖能力。另外,長期反覆看帖頭腦中就會有字的形狀印象,對於日後的臨寫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說:“字一半是看會的”,這話不失為學書成功的經驗之談。
回覆列表
有人一定會說,臨帖不能見異思遷,要從一而終,臨好一本再換另一本,首先我們就要破除這種謬論。
一本帖臨了又臨,往往會遇到瓶頸,覺得自己怎麼寫都寫不好,甚至翻翻之前寫的,還不如從前,如果還要硬著頭皮繼續寫下去,往往受到體力和精力的雙重摺磨,常人往往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了,這又何必,建議可以換另一種書體去臨,比如你正在臨楷,可以轉而去臨草,過段時間再回來臨楷,往往會有新的啟發,常說草書是楷書的伸展,楷書是草書的收縮,草書的翻筆,折筆,轉折處的立鋒,往往可以和楷書相通,這樣又可能增加學書的樂趣,何樂而不為?
建議閒暇時間看看啟功先生的《啟功講書法》,裡面也提到這個問題,還有其他學書過程中遇到的麻煩,會幫助你破除一些迷信!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