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生活
-
2 # 馮志林講故事
毛主席,毛爺爺呀!
請看他老人家1965年寫的《念奴嬌 •鳥兒問答》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
揹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
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
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
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這首詞首先發表在《詩刊》1976年1月號上,是毛主席生前審定的正式發表的最後一首詞。
在毛主席所有的詩詞當中,《念奴嬌·鳥兒問答》是唯一的一首寓言詩。
作者巧妙地改造了莊子《逍遙遊》裡邊的大鵬和斥鷃的這種對話,把它又賦予了新的含義。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揹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由鯤變成的大鵬,扇動著巨大的翅膀,劇烈地翻動盤旋,像羊角那樣的暴風奮飛九萬里,揹負著晴天開始向人間看,發現人間有很多城郭。
什麼是城?一般在古代裡邊的牆叫城,外邊的牆叫郭,合在一起叫城郭。
這句話它是化用了《莊子·逍遙遊》裡面的話。
“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人世間炮火猛然、水光沖天,底下有許多彈痕,這個時候就把在蓬篙間的雀兒給嚇到了,雀兒立刻就說:“不行,我要趕緊地逃!”
這句話用“蓬間雀”來比喻害怕戰爭、反對人民戰爭的、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修正主義。
赫魯曉夫在1960年的9月,曾經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說,他說任何民族解放運動都可能導致世界大戰。
同年4月,在蘇聯巴庫發表演講,他說:“如果要讓戰爭爆發,許多國家簡直就要在地球上消失”。
就說明赫魯曉夫他是害怕人民獨立解放戰爭的這種行為的。
上闋,它是用寓言的故事描寫了一隻在扶搖羊角的風暴中搏擊,揹負青天朝下看的這樣一隻大鵬的形象,它代表的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這裡面的“仙山瓊閣”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赫魯曉夫,他為了躲避戰爭、害怕人民戰爭,提出了一個“三無世界”。
什麼是“三無世界”呢,就是“沒有武器、沒有軍隊、沒有戰爭”。
這簡直就是自欺欺人。所以“仙山瓊閣”就指的是他們私自炮製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不存在的、虛無縹緲的世界。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
“三家條約”指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英國、美國、蘇聯在1963年的7月25日草簽,8月5日正式簽訂的一個條約,叫作《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
在這個條約裡面,它唯獨沒有禁止在地下進行核試驗,它想把地下進行核試驗合法化,來維護這些有核武器的國家的利益,所以這個“三家條約”就指的是這個條約。
“不見前年秋月朗”指的是簽訂這個條約的時間。
"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說的是:1957年11月份毛主席到蘇聯訪問,當時赫魯曉夫就對毛主席說,“要是每一個勞動者的碗裡都有土豆燒牛肉,那麼我們就離共產主義不遠了或者說就實現共產主義了。”
在1960年的4月4日,赫魯曉夫在匈牙利發表演講,他說“福利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
毛主席在這裡對赫魯曉夫進行了諷刺。
“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這句話是大鵬鳥的回答,既是大鵬鳥的回答也是詩人自己的一個旁白,可以說是合二為一。意思就是你不要胡說八道,你看看世界在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再說把“不須放屁”這樣粗放的、直白的語言,寫進詞裡邊,毛主席更是第一次。
這首詞可以說是比喻詼諧、批判尖銳、直白潑辣,化用寓言故事形象生動,是一首感染力非常強的一首詞。
-
3 # 一碗菠蘿啤
辛棄疾特別喜歡用典,甚至到了“掉書袋”的程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使用了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等五個典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連用“張翰聞西風而起蓴鱸之思、許汜求田問舍為劉備不齒、桓溫流年易逝之嘆”三個典故;《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有“八百里駁”“的盧”兩個典故;《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中援引司馬相如寫《長門賦》的典故……
用典有時能讓人會心一笑,有些時候也會招致爭議,用為用而用之嫌。
但是無論如何,稼軒詞在豪放的情緒和細膩的文字方面,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其文學造詣毫無疑問。樑衡先生曾說,集南宋三百年的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回覆列表
蘇軾特別擅長用典,用的那是恰到好處,讀起來讓人深思又佩服至極。
我們以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一首豪放的詞,抒發了蘇軾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這還是蘇軾在被貶密州時所做,可見詞人的精神之崇高、偉大。
這首流傳千古的詞,如果缺少了典故的運用就會遜色很多。
典故其一:“親射虎,看孫郎”用了孫權“騎馬射虎”的典故,充分表達了作者的狂氣,可見其豪邁。
典故其二:“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用了朝廷派馮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典故其三:“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主侵掠,這裡的天狼星借指侵擾西北邊境的西夏軍隊。表達了作者渴望殺敵,保衛國家的雄心壯志。
古人抒情言志都比較含蓄,短短几個典故的運用,便使我們看到一個在貶官期間仍不低沉,有著狂氣,渴望重新被國家起用,為國家分憂的愛國詞人形象。
蘇軾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這樣的運用,還有一些內容也成為了後世詩詞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