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塵石強

    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白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以上是先生回答弟子的原文。

  • 2 # 我多想摸你的頭髮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前段時間我買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看了看。有的道理很深奧,現在還不能理解和理會。

    我從中理解到的就是,跟隨自己的心去做事。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跟隨心裡的良知用行動去體現。不能只說不做。要付出行動。

  • 3 # 史記sj

    王陽明是誰?

    大明朝頭號狀元王華的兒子,家世顯赫,自幼聰穎,年紀輕輕就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在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考中二甲進士。

    陽明心學最核心的部分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聖人之知與凡夫之知有何不同?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這全是境界中事,要靠智慧才能明瞭。

    如何得到智慧,像王陽明龍場悟道一樣,豁然開朗證得大道呢?

    兩步走,理入與行入。

    就像俗話說得一樣,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

    行千里路不如明師指路,

    明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

    自己開悟最好讀萬卷書。

  • 4 # 開花影片課

    王陽明先生被後人稱作“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人物,而他的讀書法當然也不同於其它學術門派,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被稱之為“簡易直捷”。王陽明先生的學習是一種哲學方法論,我們完全可以用他的知行合一來指導我們的學習。所謂知行合一,知道了不去做不叫知行合一,知道做不到不叫知性合一。知道了也做到了才叫知行合一。知可以用學來達到,合一可以用習來實現。要做聖人,王陽明告訴我們要向內求。我們要做成功者,要成為巴菲特那樣的股神,一樣也要向內求。學好比向外求,習才是向內求。一個人德行的提升不在於得到了多少,而在於轉化了多少,不在知多少,而在於多少達到了合一。

  • 5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王陽明的讀書方法,至少有兩點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第一、讀書的根本目的:調心明心

    陽明先生曾談到讀書有三戒:不能有強記強背的心理,不能有急於求成的心理,不能有貪多的心理。

    這三種心理現在來看很常見。學生時代誰不強記強背;現在手機上電子書那麼多,誰沒多訂幾本放著 ?

    如果這些都不對,那麼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先生的原話是:調攝此心。

    原來,在陽明先生這裡,讀書也同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樣,是一種“物”,也需要格物。而陽明先生的格物,重點不在物,而在於做事人的心,這裡就是讀書人讀書時的心。

    心中有私慾和惡意存在,所以才要格物,而格物是無時無地不在的,即使是讀書的時候,我們的心裡也有各種私慾和惡意在,比如前面的三戒。

    這三種心理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貪”字,而如果把這個“貪”去掉,心才會靜下來,而書才能夠讀得進去。

    所以讀書不是最終的目的,調心明心才是根本目的。

    第二、讀書的落腳點:隨學隨用

    陽明先生格竹子的故事大家都非常清楚。朱子的書上說:

    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突然有一天對於天下的理就會豁然貫通。

    於是陽明先生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一直到吐血。

    雖然陽明先生用錯了朱子的方法,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他讀書一條非常重要的方法:

    隨學隨用。

    陽明先生讀書,非常講究隨學隨用。這四個字很好理解,就是邊學邊用,邊用邊學。

    他學習軍事理論,也並不是讀讀書就完了,而是用果核排兵佈陣以求實踐書中的理論,並且在少年時代就騎馬跑到居庸關調查少數民族的情況。

    而且,我們從隨學隨用中也可以看到後來的“知行合一”理論的影子。

    隨學隨用,這在我們現代尤其值得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10周吃不了飯孕吐嚴重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