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哥與小馬嫂
-
2 # danyboy
很專業的問題,恰好因為我在2009年左右做過一個口述史專案,為PARTY內最早的一批攝影師——當時他們有些已經去世,有些現在已經去世了——做過口述史,訪談的物件既有當事人,也有當事人的親屬。因此,我對口述史有過一些瞭解,可以嘗試解答這個問題。
一、口述史本來就不保證過高的可信度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前提:歷史,不管是口述的還是所謂官修或是私人撰寫的,都無法保證絕對的準確客觀,換言之,“求真”只是歷史學的目的之一,不是唯一目的,在有些歷史學家那裡甚至不是根本目的(譬如一些基督教歷史學家、中國古代按照經學撰寫歷史的史學家等)。
因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確,“可信度”只能作為眾多指標中的一個存在。
在實踐中,很多口述史的講述者所口述的內容,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這其中,有的是故意說謊,比如為了掩蓋自己的一些錯誤,或是保護自己的隱私等;有些是無意說謊,講述者的記憶可能不準確,有些則重新建構了自己的回憶。事實上,大多數人回憶過去都不會很準確,有些甚至錯的很離譜。法國曆史學家布洛克曾說:
最無知的警察也懂得,不能盡信證人的證言。
所以,口述史的可信度不高是人之常情,符合常理,死乞白賴說口述的內容絕對準確真實,反而是不太可信的。
第二,口述史是有嚴格定義和標準的,作為訪談事件是真實的我們可以把口述史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左書右言”,也可以把口述史的範圍擴大到諸如神話講述、街聞巷議,但今天所說的口述史,是具有嚴格定義和標準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保證訪談物件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我們能保證這個訪談物件的身份是真的,訪談物件確實說了這些話而不是那些話,等等,整個訪談事件不是虛構的。
簡言之,口述史就是以錄音、錄影訪談的方式蒐集口傳的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其做法一般是一位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以錄音或記錄下彼此的問題與回答。完成後,還要將這些錄音或錄影進行製作,摘要,列出索引,在有關的圖書館或檔案館進行儲存,並根據需要向公眾開放。
因此,口述史的真實,主要在於製作口述史這一行為的真實可信,並不能也不可能承諾口述內容的真實可信。
三、“不怎麼可信”的口述史,其意義在哪裡?於是問題來了,既然口述史的真實性不能保證,那麼其意義何在?
即便說,歷史的目的並不都是求真,但求真畢竟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呀。
答案是:儘管口述史說的未必準確,但卻提供了對某一個歷史事件的看法、觀點、立場,而這個看法、觀點、立場,則是真實的。
我說的再通俗一些吧,當我們回顧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比如辛亥革命,革命者在回憶中肯定會把自己描述的英勇無比,不怕死,但清政府的官員在回憶中,卻可能記得這些反賊們衣衫不整,隊伍混亂,是烏合之眾,只是僥倖得勝。哪一種是真實的?也許兩者說的都不夠真實,但如果沒有了後者的回憶,只有前者的回憶,這個歷史事件就是不完整的。
口述史學家伯特利說過:
口述史訪談是有必要的,它不必告訴我們人們做了什麼,而是要告訴我們,人們想要做的是什麼?在做的時候,他們自己認為做的又是什麼?現在他們認為已經做了的又是什麼?
我想,這段看似拗口、實則通達的話,已經足夠解答口述史可信度的問題了。
回覆列表
口述歷史,簡而言之就是面對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這種口述歷史具有一定神話性,但是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其基本的真實性。我們要懷著聽並且實踐的精神去看待它,不能光去聽取別人的口述歷史,也要有一定的實踐加進去,二者合二為一才是歷史探究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