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窗空守

    抒情看《離騷》,就是一個騷,縱橫萬里,上下九天,不拘一格,就是別好好的搞邏輯。

    敘事看《左傳》,講的是史,評的是心,以君子來看歷史,準確而有態度。

  • 2 # 使用者6320783233

    古代的抒情文學的特點是情感深情,真摯,很是感人至深!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日星隱約,商旅不行強傾擊錘。薄霧冥冥,虎嘯猿啼,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你看這抒發的情感,是不是情真意切呢!

    那麼再舉例說明敘事文學的特點,那就是一事一議,讓人記憶深刻!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敘事清晰,讓人感觸頗深!使人記憶深刻!都是歷史上的好文章!

  • 3 # 曙汛飛滴

    我首先來回答以詩詞為代表的抒情文學,它的特色非常明顯:

    1、“詩言志”、“發憤抒情”,是中國詩歌源遠流長的創作傳統,也是中國古代抒情詩歌高度發達、而大型敘事文學(如戲劇、小說)成熟較晚的重要原因;

    2、由於中國抒情詩沉鬱頓挫、追求意境、意在言外、含蓄雋永的美學特徵,情與景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3、由於詩歌寫意、融情寫景的手法的傳承,古典詩詞中的景可分為虛景與實景、哀景與樂景、聽覺之景與視覺之景、動景與靜景、自然之景與社會之景、大背景(遠景)與小環境(近景),而情與景的結合又無非比喻、寄託、比興、象徵、渲染、烘托、反襯等等手法,於是就有了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藝術美感;

    4、由於哀景多於樂景之繪,所寫哀景的具體意象就有了比較穩定的審美指向,如秋風、斜陽、孤鴻、殘月、寒蟬、楊柳、羌笛等。每一意象就是一個固定的符號、一串語碼、一種流動的情緒。因此,許多表面上的融景生情,往往源於詩人文化積澱而誘發的因情設景,即以虛景導引真情;

    5、美景固然可以引起人們的歡樂、陶醉,但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的哲理變幻,往往使美景成為哀景之引,如陳子昂之登幽州臺,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蘇軾夜遊長江赤壁辛棄疾登健康賞心亭,皆為“興盡悲來”,令人悽懷!然人至極悲之時,往往涉及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一山一木,一波一滴,既關情又含理,若能領略人生真諦,則臻於情理相生之境矣;

    6、古代山水詩,儘管有“二謝”之大力提倡,蔚然成風,世代相繼,綿延不絕,但單純的完整的通篇的山水詩並不多。一般詩詞中是景物描寫,讀者很少從“寫實”的角度去體察其窮形極相,指事造形,更多的是因景循情,追尋其“欲吐還吞”的言外之意;

    7、我們終於發現,古代詩歌描寫憂愁的山水意象,不免雷同、單一、窄深,無非是秋風落葉、斜陽煙柳、孤鴻哀鳴、江水春草等等。

    至於敘事文學,由於成熟較晚,在歷史的搖籃裡成長,歷史的痕跡比較突出:

    1.原始要終,有頭有尾,一定要交代故事、事件的來龍去脈,所以梁羽生寫武打小說的主要人物,一定是有歷史根據的;

    2.重在理性判斷,過程不過理性判斷的驗證,比如《三國演義》;

    3.現代小說的豐富性,讓猜不到發展路徑,想不到結局,推進了敘事文學敘事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足以與世界頂尖文學相比美。

  • 4 # 不因物語493

    關於古代抒情文學,和敘事文學,有什麼特點,籠統回答,有一共同點,借物思人,借景生情,來觸發筆者內心的感傷。才如期達到文學藝術效果。相反,不是借用抒情,就產生不出那些感傷中去。敘事方面,也可隱匿一些外觀的東西,不去觸碰讀者的視角,而是讓讀者從中領悟一些什麼,或沒表露的什麼。我們經常看書。古代的抒情作品和敘事作品,很多,在此,就不一 一逐解了。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判斷寶寶是否是肌張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