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2201483846

    我們來說說范仲淹讀書的故事,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在范仲淹二歲的時候,他死了父親,幼年喪父。因家裡窮困,母親也無依靠,母親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便更名朱說。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別母親,離開家,去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讀書。他沒日沒夜的苦讀,不分白晝。五年中,竟然沒有脫去衣服就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清水往臉上一澆又繼續攻讀。而他白天苦讀時,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填肚子。就是這種苦讀精神,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他時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2 # 老么看點

        西漢名臣朱買臣,字翁子,吳人。家境貧寒,卻非常喜歡讀書。朱買臣跟老婆靠砍柴賣來維持生計,他有個習慣,就是擔著柴,邊走邊高聲讀書,許多鄉親取笑他瘋瘋癲癲,妻子擔著柴跟隨其後,屢次勸阻。可朱買臣反而讀書聲音更大了。他的妻子認為這是羞恥的事情,請求離婚。

    朱買臣笑著說“我五十歲一定富貴,現在已經四十多了。你辛苦的日子不會太久了,等我富貴之後一定報答你”。妻子憤然說“像你這種人,終究要餓死在溝壑中,怎能富貴?”朱買臣不能挽留他,只好寫休書任她離去。

    有一次朱買臣一個人揹著柴在道路上邊走邊背書,累了在墓地看書休息。剛好被前來上墳的前妻和丈夫都碰到,他們看到朱買臣又冷又餓怪可憐的,就召喚他一起飯吃。

    過了幾年,朱買臣因飽讀詩書在縣裡謀了一個記賬的差事。經常跟隨上報帳本的官員押送行李車到長安。一次偶然機會遇到了他的同縣人嚴助,這個嚴助很受皇帝寵幸,嚴助就向皇帝推薦了朱買臣並得到了召見,被授予會稽太守。朱買臣於是乘坐驛站的車馬離去。會稽的官員聽說太守將到,徵召百姓修整道路。朱買臣一行到了吳界,看見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車,叫後面的車子載上他們到太守府並安置在園中,供給食物。  過了一個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買臣給她丈夫銀兩,讓他安葬。

  • 3 # 西嶽頑石
    一、牛角掛書

    出自《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李密,瓦崗寨首領之一,在隋末唐初群雄逐鹿的歷史舞臺上是一號響噹噹的人物,也是瞭解隋唐史永遠無法繞開的一個人。

    李密從小便聰明好學,志向遠大,是個典型的學霸。當時隋朝有一個叫包愷的大儒,學問很高,李密聽說這個人住在緱山,就騎著一頭牛前往求教,牛背上鋪著用薄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書。

    恰好越國公楊素在李密後面趕路,看到一個少年讀書如此用功,不禁心生好奇,便悄悄的在後面跟了一段時間。楊素髮現前面的那位少年至始至終全神貫注,便趕上去問到:“哪裡的讀書人,這樣好學?”李密認識楊素,趕緊下牛叩拜,通報了自己的姓名。楊素問李密讀的什麼,李密回答《項羽傳》,隨後二人交談了一會。

    楊素髮現李密舉止優雅,談吐不凡,絕非池中之物,回家後對楊玄感等幾個兒子說:“我看李密的氣度學識,你們皆不如他。”楊玄感遂與李密傾心相交,楊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是頭號謀士。這個故事衍生了一個成語,即“牛角掛書”,比喻學習刻苦,讀書勤奮。

    二、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春秋時期的書,是由一根一根的竹簡透過某種繩子編連起來的,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周易》就是用熟牛皮繩編連而成的書,這類書最厚重最結實。

    孔子特別喜歡讀《周易》,翻開來捲回去反反覆覆讀了好多遍,以至於把編連此書的熟牛皮繩子都磨斷好幾次。這裡的“三”是虛指的數,不是實指三次,“絕”的意思就是斷,所以韋編三絕也是比喻讀書刻苦勤奮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3歲打算辭職自學日語考過N1後去日本留學,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