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aolei
-
2 #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
宰相寇準堅決抗金,是主戰派,邊打邊談,而後籤澶淵之盟,而秦檜是投降派,挑撥離間岳飛和宋高宗趙構的關係,迫害、打擊主戰派岳飛、韓世忠梁紅玉夫婦,一個忠,一個奸,一個為民,一個為個人私利,高下立判。
-
3 # 西行愛嘮叨
寇老西是以戰促和,秦檜是以戰媾和,媾和就媾和吧,還打壓主戰派,搞死主要將領,南宋的開局就不好,註定南宋從頭到尾都是受氣
-
4 # jinguangdadao
寇準議和,應是澶淵之盟吧。那一次,宋真宗要逃跑,寇準迫使皇帝親征,並打了勝仗,然後訂立澶淵之盟。宋朝雖然付出了些代價,但並未喪失主權,也不失面子,兩國平等和平相處。然後,邊境開放榷場,互相貿易,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當時宋朝軍事力量確實不如遼國,用一些代價,並未割讓土地,換取和平並不為過。
然而,秦檜執行的就是投降主義。在軍事上有利於宋的情況下,停止軍事行動,殺害主要抗金將領岳飛,割讓大片領土,供奉大量歲幣,並自降國家地位,稱為叔侄國,金為叔,宋為侄。活脫脫的投降派嘴臉。
因為寇準是主戰派,就算議和也是有底線有技巧的;而秦檜連議和派都算不上——他是投降派。
先說說寇準在澶淵之盟時是怎麼談的?
撻覽死,乃密奉書請盟,準不從①。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②。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③。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④,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有的人可能覺得澶淵之盟有個“歲幣”就是喪權辱國了,可綜合來看,這個談判的結果還算是可以接受的——不是因為什麼“停戰罷兵大宋賺了”的狗屁邏輯——澶淵之戰時宋軍所遇到的困境,我在下面這個回答裡與說過。(簡單來說,一來當時的宋廷不知道契丹蕭撻覽陣亡,二來宋軍大將王超擁兵觀望,作為實際主持者的寇準來說,對於談判底線應該也是一點沒底的)
紅茶魔術貓:宋真宗時,澶州戰爭時,明明是宋朝贏了,那為什麼還要給契丹繳納歲幣呢?
在談判的最高決策者(宋真宗)和談判代表(曹利用)都是軟蛋的情況下,我們看看寇準是怎麼操作談判的?
1、遼國第一次請和,寇準打腫臉充胖子:(假裝)不同意;
2、遼國第二次請和,寇準漫天要價:遼國稱臣、並且獻上幽州;
3、在內部投降派搗亂的情況下,終於同意議和,讓步為“羈縻不絕”;
4、進入具體條款商討階段,在皇帝已定底線為一百萬的時候,寇準坐地還錢,重定談判底線為三十萬;
一開始擺架子不願意談判,之後漫天要價、坐地還錢,最終的談判結果:宋遼確立雙方關係平等(宋為兄遼為弟,稍微還佔了點便宜),宋廷獲得了關南十縣的實際控制權,而賠款以較為過得去的補償軍費名義交割——考慮到戰爭迷霧對決策的影響,這個結果簡直可以說是談判學的經典成功案例了。
澶淵之盟時投降派的代表是誰?——是未開戰先言遷都的王欽若、陳堯叟,是談判前“譖準幸兵以自取重”的小人們。
回到南宋,為什麼說秦檜不是議和派?
紹興十一年合議就不用說了,不但是徹頭徹尾的喪權辱國條約,還由金人出面為秦檜的地位公開背書(不得無罪去宰相)。
我們說說相對過得去的紹興八年宋金合議好了。主持合議的一開始是宰相趙鼎,後來,宋徽宗朝參加過宋金海上之盟的談判專家馬擴也參與進了談判中——我們且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金人遣烏陵思謀、石少卿來聘……思謀不出國書,不赴都堂,欲宰相就館議事,宰相趙鼎不允。思謀迫於歸期,乃赴都堂,鼎步驟進趨,雍容中禮。思謀一見,服其有宰相體。鼎問所議者何事,思謀曰:“有好公事商議。”鼎曰:“道君皇帝諱早日尚不得,更有甚好公事?”鼎問其所從來,思謀曰:“王倫懇請之,故來。”問割地,思謀曰:“地不可求,而得聽大金還與汝。”鼎以為非好語。是日,宰執樞密同見思謀,而樞密副使王庶不以目視之,聞思謀之語,有憤懣不平之氣。鼎與思謀議定出國書,引見之儀,思謀氣稍奪。及引見,禮甚倨。上問:“朝廷數遣使議和,不從,今忽來和何也?”思謀曰:“大金皇帝仁慈,不欲用兵,恐生靈塗炭。”上曰:“俟朝廷議之。”思謀請上自決,上令思謀退館以俟。及召宰相問之,鼎堅執不可,秦檜順上旨謂“和為便”。鼎以二相議不同,乞罷宰相,不許。思謀初入境,即問馬擴所在,時馬適中居州上,令急召之至行在。俾馬入館,見思謀,因敘海上相見之好,且屈指興諸虜酋小字,詢其安否,思謀皆舉其封諡之號以答之,因踖踧不安。時復欲以馬奉使,思謀懼其小己也。乃謬為言曰:“馬某舊往來奉使國中,甚敬之。今日再遣,恐必見留。”遂信,不遣。金方的談判者是宋金海上之盟的親歷者烏陵思謀,也是老資格的談判專家了,一開始也是咄咄逼人,要求宋方代表屈尊到金國使館談判。然而趙鼎對於談判場所決不讓步,拖到烏陵思謀迫於歸期,才不得不來到宋方的主場——宰相議事堂談判。第一回合,宋勝;
宋方看到來的是烏陵思謀,急召當年海上之盟的宋方代表馬括入臨安。馬括直奔金國使館,先與對方敘舊,扳著手指一個個數金國當年的首領,一問才知道已經都是有諡號的人了——金使自己說著說著就心虛了,最後雖然想辦法讓馬括不參加談判,但虛實已為宋所知。第二回合,宋小勝;
金使來到政事堂正式開始談判,烏陵思謀氣焰十分囂張,但是趙鼎仍然硬著頭皮和他互懟,最後等雙方議定出的一個初始版本的國書,金使已經“氣稍奪”。第三回合,雙方打平;
然而等到金使面見趙構後,立刻又恢復了囂張氣焰,而這時趙構沒能像趙鼎一樣在氣勢上回擊對方,直接同意考慮其無理要求。趙鼎、馬括之前好不容易爭取的優勢全部作廢,一夜回到解放前。第四回合,金大勝;
即使到這個時候,宋方也沒有完全落於下風。但是中場休息期,趙構與兩位宰相討論,趙鼎堅持現階段的結果不可接受,然而一直沒有出什麼力的秦檜突然跳出來同意議和條件。趙鼎為了堅定趙構的談判決心,提出如果這時答應議和,他就會請辭宰相,這才好不容易拖住趙構。
——然而,最後又是怎麼達成議和的呢?
金人有許和之議。上與宰相議之,趙鼎堅執不可講和之說,秦檜意欲講和。一日,朝議,宰執奏事退,檜獨留身奏諸和之說。且曰:“臣以為講和便。”上曰:“然。”檜曰:“講和之議,臣僚之說皆不同,各持兩端,畏首畏尾,此不足以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陛下英斷,獨與臣議其事,不許群臣干與,則其事乃可成,不然無益也。”上曰:“朕獨與卿。”檜曰:“臣亦恐未便,慾望陛下更精加思慮三日,然後別具奏稟。”上曰:“然。”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欲和甚堅,猶以為未也。乃曰:“臣恐別有未便,慾望陛下更思慮三日,容臣別奏。”上曰:“然。”又三日,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堅確不移,方出文字乞決和議,不許群臣干與。上欣納之。鼎議不協,遂罷宰相出知紹興府。秦檜突然在內部發力,三次在朝議後獨留問對,最終說服了趙構乾坤獨斷,以秦檜為唯一代表,並且不許群臣干預,包括從頭參加議和的諸位談判代表——早知如此,一開始還那麼起勁談個毛?(摔!——堅持不同意議和的趙鼎,也趁機被秦檜讒言罷免。最終回合,金取得全勝。
尤其注意一點,金使在面見趙構前,談判策略有個巨大轉變——要求趙構撇開談判代表獨斷(思謀請上自決),而這恰好與秦檜的談判策略“不謀而合”(乞陛下英斷)——時人說“秦相公是細作”絕不是沒由來的。
比較一下趙鼎與寇準兩人,可以看出雖然強硬程度稍不及寇準,但在堅持談判底線、維護國家尊嚴方面,趙鼎仍然是稱職的外交談判家。然而,內部投降派代表(秦檜)比當年更為強大,最終決斷者的趙構也比宋真宗更軟蛋渾球,最終才在結果上有了巨大的差別。
主和派未必是奸臣,因為毫無尊嚴、無限制讓步的談判者,根本稱不上主和派,而是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