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方嘉木0802
-
2 # 我是梁笙呀
看到這些言論,真是心痛。因為自己的先祖是小人物,投降就可以被豁免。因為孔子的後人是衍聖公,就謾罵。這就是憤青嗎?今天反儒家創始人,明天反道家?反本民族所有古人?還說南韓搶“人”,這都不是華人自己往外推嗎?我能活下來,就說明我的祖先,預設或者投降元朝和清朝,不然早就絕後了。這幫言辭鑿鑿的人,真不覺得丟人嗎?自己怎麼活下來的,不思考?
我覺得這幫人,幸虧覺得自己祖先卑躬屈膝無人知曉,所以大放言辭。大家都知道孔家後人的衍聖公都是傀儡,被政治者玩弄的把戲。就算孔家全部反抗都死了,政治者還能弄出衍生公。孔家在南宋末年全部反抗死了,那麼活下來的華人都是恥辱,對嗎?諸位祖先都是恥辱,對嗎?
幸虧孔家沒有絕後,所以你們的祖先才有活著理所當然的感覺。所以你們這幫後人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孔家都沒有戰死,憑什麼我的祖先就的戰死。我們國家這樣的人太對了,全部死了才能精華社會。
-
3 # 知史局首先這跟孔子先進的民族觀有直接關係。應該說,孔子有著一定程度的民族平等思想。
周王朝的時候,周王非常歧視周邊的少數民族,對這些兄弟民族稱為“夷”、“狄”、“蠻”,平時罵,戰時伐,致使民族矛盾一再升級,西周被犬戎所滅就與此有直接關係。
孔子的態度則完全不同,他主張對這些兄弟民族要採取團結的政策。即使“遠人不服”,那麼,也要慢慢地“修文德以來之”他認為少數民族是血緣不同的兄弟,他們沒有什麼不對,也沒有沒有什麼不好,他質問統治者,周邊少數民族到底“何陋之有?”這對以純血緣分來區別遠近我敵的奴隸主的狹隘落後思想觀念是個挑戰。應該說,這個理念,深深地影響著孔子的後代,所以,他們面對所謂“異族入侵”沒有去組織義軍去抵抗,甚至當了順民,做了“新時代”的朝臣,以到於使衍聖公這一世襲封號一代一代延續下來。
孔子後人看到,王朝更迭後,儒家思想仍然是最合適的思想統治武器孔子後代的辯識能力,他們清楚地看到入主中原的異民統治者與歷代中原所謂正統的統治者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換句話說,異族統治者的價值觀與維護王者利益的孔子的思想學說基本上一致,他們何必要去組織義軍抵抗呢?
大多王朝的滅亡都有悖於仁政思想,所以孔子後人選擇順勢而行歷史中,但凡是被異族推翻的王朝,大多都是無道的,而這個“道”裡面就包括孔子的“仁政”之道。因此,孔子的後人就沒必要去繼續效忠這種無道。
還有,在孔子的生命觀中,他對生命極其尊崇,他特別不贊同殺害生命的暴行,其中就包括戰爭對生命傷害,這裡既有別人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生命。我們在畫像和文字記載,似乎可以看到孔子是佩劍的,但那只是個配搭,相當於現代好多人不信佛但戴手串一樣。
天下第一家與衍聖公世襲千年背後最後,孔孟學說中雖然有“文死諫武死戰”的教條,但那只是在鼓勵別人那樣做。這也是為什麼諸子百家中,儒家會被那麼多學派批判其虛偽的原因。面對異族入侵,孔子的後代大多數沒有去抵抗 ,反而做了識時務的俊傑。這也從另一方面確保了衍聖公這一封建社會世襲千年的封號得以延續,並步步高昇,從宋代的八品,提升到元代的三品,再到明初的一品,之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時,還被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御道上行走。發展到最後,衍聖公府(今孔府),已成為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也成就天下第一家的孔府。
回覆列表
南宋初,正宗的南遷,旁支的留守,紹興和議後,南遷的取消,留下的被尊為正宗,然後流傳下來。那不是孔子子孫的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