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宇宙中的知識怎麼迴圈,覺得好像是要問知識的跨時間空間傳播似的。

    否則,知識代代相傳,人傳人,這樣時間長了,也就迴圈起來了。

    可是,如果要說知識可以跨時間空間傳播,那就複雜了。

    比如,據有人觀察到,遠離陸地的島上,一隻猴子看到人洗水果,之後不久,就發現不止那一個島的猴子學會了洗水果,就連周圍相隔一段距離的海島上的猴子,也學會了洗水果。問題來了,誰教的呢?猴子沒有船,它們有猴子橫渡了海島之間的大海去傳授嗎?

    還有,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無論在那裡,都是差不多的。好像各地差不多同時期進入到新石器時代。而遠古時代交通不便,那麼這些知識是如何從一個大陸傳遞到另一個大陸的呢?

    除去資訊的直接傳遞,知識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的途徑,現代可以藉助於一些媒介,如書,音像作品等等,那過去通訊與技術都不發達時,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還是謎。

    不過從“天人相應”,似乎可以解。

    與自然界相比,人是渺小的,可天是足夠大的,可以包圍我們所有人在的星球。

    “天人相應”,代表了人與天之間的“互動”,或者人接受了“天的指示”。人在那裡,都離不開天之包圍。

    太空上只有幾十顆導航衛星,而地面上接受GPS或北斗資訊的使用者難以計數。

    如果天人相應也是這種形式,跨越地區接收到類似的資訊,就不那麼困難的。

    知識的跨地區傳播或許也是同一類道理。有源頭,有呼應,有傳遞,知識的迴圈就沒有問題了。

  • 2 # 七色慧

    個體基本的標準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時間,只是原始人的整體存活時間已經被證明了會比古人要短暫,而古人的整體存活時間又會比今人的要少。

    究其原因發生巨大變化的不是意識的改變,而是知識可以更好更有效率地傳播了。

    自從有了文字開始,知識就是可以進行儲存,並且可以遺傳下去,並且透過語言與書本的形式留給後代,讓後代在先人的經驗總結基礎之上,比對現實後,再進行更好的驗證與去偽存真,繼續薪火相傳,直到今天。

    錯誤的拋棄,正確的留下,往復不停,迴圈不止。

    實際上在沒有文字與語言之前,也是存在這樣一種現象的,只是形式不同,是透過模仿來進行傳播的,這個也叫做“模因”,它整個影響了人類很多年,讓人類可以擺脫低等動物,爬上了食物鏈的頂端,成了地球的統治者,我們叫做高等動物,為了區別於動物,用文字“人”來代替。

    人類發展的形式沒有改變,但是其中的內容有了變化,傳播工具也有了變化,壽命有了顯著的增長,這主要是得益於模因的進化,但是還是一個生老病死,學習應用的迴圈過程。

    最初模因的模仿方式與傳播的方式是利用觀察得到的,然後經過改進的行為會被下一代所觀察學習,而有了文字與語言後,傳承變的容易得多了,可以在沒有觀察物件的情況下,透過書籍與語言的描述來確定已有的經驗傳承。

    隨著科學科技一步一步的深入,到了近現代,一個真正巨大的改變,使模因的傳播出現了裂變的效果,由被動的知識迴圈變成了主動的知識迴圈,原來是我被教育什麼知識,變成我需要獲得什麼知識,這個就是最新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可以這樣說,移動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讓人很方便的成為了“半機械人”,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華為等智慧手機,獲取我們想要的任何知識,由於龐大的資訊庫經過去偽存真的淘汰,排名靠前的知識也是認可最多的機率很高,這樣知識的迴圈就有了良性的迴圈。

    所以知識的迴圈只是去掉遠離真相的,留下接近真相的,遲早也會到達一個人類的極限,從而開始返璞歸真,趨向簡單。 接下來應該就是用人類觸控到的知識天花板,再次繼續模擬出一個人類知識走過的路,往返迴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時不幸但善良,後突獲一筆遺產致富”的幼稚主線為何在世界名著中屢屢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