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芝麻video
-
2 # 西安交大黎荔
“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離騷》中屈原很大程度上是透過自擬棄婦來抒情的,所以詩行在情感上哀婉纏綿,如泣如訴。
屈原用殉情的方式,透過自我毀滅,向天地,向楚王,也向後人宣示了個體生命的尊嚴。且不論屈原是否與楚懷王之間有同性情感,《離騷》以夫婦喻君臣不僅形象生動,深契當時的情境,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觀念裡,就把君和夫,臣和婦放在同樣的位置,這一觀念可能影響了屈原的創作。屈原所開創的“芳草美人”傳統流澤千載。
屈子的香草美人,是世間極美好的事物;“美政”的政治抱負,也是臣子最高的理想。心靈高潔,所以稱道芳香美好的東西,行為清廉,所以至死不能見容於世俗。不願以清白之軀受濁世玷汙,唯有一死。所以屈原投水,“寧付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之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樣的品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兩千多年來,只要經過湘水沉淵處,無人不一掬同情之淚。《詩經》和《離騷》構成的“風騷”是中國文學的源頭濫觴,所以中國文人的“怨婦情結”應該從屈原開始。
-
3 # 宛如清揚
古代文人的‘’怨婦情節‘’是從何而來的?
咱們看看古詩裡有相當一部分是題主所說的有怨婦情節的,咱們一起回憶一下: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
描摹細膩,刻畫入微,或纏綿或沉鬱,看著都不知不覺代入了。尤其是朱詩人寫的畫眉一節,真是嬌柔羞澀無比啊。即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是朱慶餘同學向主考張籍張大人問自己是不是合格,有沒有機會升級,張大人回覆“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一唱一和的,都離不開美人啊。(網路圖)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張大人是位寫美人的高手,他在《節婦吟》用語更是大膽,“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君啊妾啊,通篇下來,明明是一個堅貞無比的小娘子,拒絕了壕男的插足,深情得不能再深情,現在某些人,看了得愧死。可是,別人眼中的夫婿,轉眼就自稱成了妾,這轉變,是不是太辣眼睛了啊。
例子就不多舉了,中國古代文人,多寫宮怨閨怨之類的詩,還都寫得真切感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其實這種現象,早在屈原時代就有了,看看屈大詩人寫的詩,比如說“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等寫自己是慧質蘭心的蛾眉,與楚王之間的關係,寫得真的和楚王的後宮中一女子似的,但誰都不能否認屈大才子是堂堂正正的男人。
源頭在哪不知道了,但是屈大才子,是其中一個,甚至李白等人,也都有相關的詩。
司馬遷曾說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士(己)者死,文人,和女人,從來都是一樣的,都沒有過獨立的人格,始終是附庸,生死喜悲,升降浮沉,都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小文人,大文官,都只能是依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做為有求於人的文人,與那些怨婦求得夫君的寵愛,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
4 # 鵬聚紫微垣
中國自古學而優則仕,落魄才有空去舞文弄墨,天生怨婦,即便為官也是奴才,也只好怨婦一下以解不能獨立或反抗的苦楚。
-
5 # 平心居士
這個就要從歷史現狀說起,古代可以娶三妻四妾,女性地位比較低下,婚後生活基本都要奉承丈夫,如果得到丈夫寵幸地位自然不錯,要是得不到,那可就悲催了,連管家,僕人都看不起她,欺負她。被一些文人墨客看見自然而然,書寫出許多怨婦情節
-
6 # 鄭秦雲
我不同意"怨婦情節”的說法,提議改成"假女手法"。怨婦情節一一指文人們基於統治階層的不公正待遇,而以女人的柔軟或尖辣口吻向當權者提出某種訴求的表達手法。實際上這種情況是很少的,仕途的不平呼籲,深宮女流的寂寞表述及對男尊女卑的抗爭,有時也有評點時政的論述,多以某種女人的身臨其境的描述在唐詩中偶爾見到,屬於不平則鳴的並未形成某種定式。假女手法一一指部分文人多以純情少女,新婚燕爾的女角向長者丶主管權勢人進行某種問詢,表達某種崇敬情懷的詩文描述,已經成為文化界定式的東西。例如:中唐王建入朝為官,以新婦作湯徵詢領導對他作官的滿意度:三曰入廚下,洗手做羮湯。末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又如唐人朱慶餘就某事上書王丞相,王丞相多曰未答覆,朱有些著急,便寫一首《閨意》問詢;"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水部長官張籍代王丞相作答《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鏡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抵萬金。"朱張對詩被收錄入《全唐詩》時,將朱慶餘的《閨意》改名為《近試上張水部》。唐詩中假女手法問事已成佳話和時尚,在唐詩中不乏其例。
咸陽人
-
7 # 詩經女孩
可以說,《詩經》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詩以觀風俗,獻詩以頌功德,刪詩以合於樂。而民間有什麼樣的故事,民間百姓有什麼疾苦,直接體現在詩裡。例如這首《氓》: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zháo)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xī)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dào)矣。
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女子哭訴自己在丈夫家多麼的任勞任怨,結果換來的卻是掃地出門。“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三歲嫁到他們家起早貪黑,任勞任怨。結果等到自己人老珠黃時卻無情被拋棄。
在對婚後悲慘生活的回憶中,可看出她的怨憤和悲傷,而更加悲慘的是她回到孃家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親人毫不理解她的痛苦,反而還嘲笑她的遭遇。最後,她只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讀之感人心絃,催人淚下。
現在讀起來,還像我們村裡的大媳婦,小寡婦的哭訴一樣,那麼真實感人,這詩就來自於民間,是對於民間婦女生活的真實記錄。
二、古代女子是男人的附屬品
中國古代女子經濟不獨立,是男人的附屬品,是《詩經》中怨婦詩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古代一夫多妻制,周朝時期,貴族男子娶妻,不光是娶一個正妻,還有七八個陪嫁。像《羋月傳》裡羋月本身也是姐姐的陪嫁而已,只不過後來者居上了,她本身女子一點兒地位都沒有,只能依附於男人。
像《詩經 碩人》裡莊姜的出嫁,雖然她是正主,但是還是有九個陪嫁。自己嫁給衛莊公後,3年沒生育子女,所以不受待見,只能讓陪嫁妾室生育子女,歸她養育。你看貴族女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民間女子呢?來看這首莊姜所作的《邶風 柏舟》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dì)棣,不可選(qiān)也。
莊姜以《柏舟》為題,說自己就像柏木做的舟,堅固牢實,然而難以承受重負,在水上四處漂泊,沒有依傍。並對丈夫表明了態度:“我的心不是石頭,也不是席子,豈能按別人的意志行事!我雖不容於人,但我的尊嚴誰也別想踐踏。”她是貴族,面對丈夫的喜新厭舊,移情別戀,她有底氣說出這種話,但是在古代男人的愛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和一生的寄託,失去了孃家的依靠,失去了男人的愛,主人公的痛苦可想而知。
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女子經濟不獨立
古代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料緊缺,女人只能依靠婚姻,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嫁人之前,她們本身也沒從事什麼工作。而嫁人以後,更不能從事什麼工作。所以沒有經濟基礎,沒有工作,自身沒有經濟來源,造成女人的社會地位本身就比較低。因此經濟不獨立也是怨婦詩比較多的原因。
來看這首《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一開頭托出了一個光芒萬丈、廣闊遼遠的意境:太陽和月亮光輝熠熠,高懸蒼穹,照耀著廣袤的土地,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光明、美好。可是就在這個光明的世界裡,生活著一個痛苦萬分的婦人,她被丈夫拋棄,每天獨守空房,悽苦無比。“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日月如此光明,怎麼看不到這樣一個負心漢的存在?他棄妻而去,已經很久沒有回來,為什麼現在的他心性不定,不再顧念妻子?一連三次發問,可見女主人公情緒之激切。
這位棄婦,以日月的名義,控訴丈夫的朝三暮四,忘恩負義,拋棄合法妻子。她慷慨陳詞,音調鏗鏘,凜然不可冒犯,道義的力量於此展露無遺。
現在可以離婚,古代只能休妻。所以這無盡的痛苦折磨著她,我們都替她感到痛苦。
綜合來說,《詩經》裡怨婦詩多,有時代的背景和原因。這些怨婦詩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婦女的生活,同樣也是一面鏡子,反觀我們現代的感情生活。在任何感情中,都可能有負心的人,那麼遇到了該怎麼辦?其實《詩經》裡怨婦詩,除了抱怨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種可能。是期望他回心轉意求複合呢?還是果斷決絕地離開呢?
-
8 # 李中科
我的回答:
我認為,所謂古代的成名文人,多以痴於終日以詩聯佐酒交友為快樂,輕於為人丈夫父親的責任,維持家庭的重擔會落在妻子一人之肩上,所以會得到妻子的埋怨。
-
9 # 知者易也
我看了幾篇別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他們誤解了“怨婦情節”的意思。
何為“怨婦情節”?就是指詩文中飽含著一種怨氣,一種像失寵的婦人一樣常常透露出來的失落、孤獨、怨恨之氣。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
在漫長封建社會里,許多人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一直將得到帝王的認可和重用作為奮鬥的目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但是,一些有點才氣的文人們在得到任用後,又常常表現出清高得意、自命不凡等迂腐之氣,那他們遭到貶斥也就不足為奇啦。可他們這種缺乏獨立意識、完全寄希望於得到別人認可和豢養的文人,就像古代不能獨立自強的婦人一樣,在被疏遠後就一定會透過詩文發洩心中的怨氣。正像《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中所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白丁
2022年9月
怨婦
回覆列表
有些文人確實是透過寫怨婦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失意情懷的,但是也不是絕對的,詩歌中不乏一些作品確實是詩人表達對婦女的同情的。怨婦和失意文人的關聯應該不難理解呀,文人得不到皇上和高官的賞識,空嘆才華無處施展,婦女不得寵,日日獨守空閨,二者內心皆是孤苦寂寞的,相似之處頗多,所以古代文人會借怨婦來表達自己的失意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