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自己的荒唐感到羞愧

    話聽著好玄乎,落不從空中,難道從地下?寫個字,玄乎其玄,嚇得正常人不知所措,文人自我標榜,高推聖境,謂之東烘先生最為恰切。

  • 2 # 小周畫藝

    智永千字文字型較小,而我看你以相對較大的字臨之,有些起筆之處過於誇張了,智永寫的較小的字,很多時候是空中起收造成的牽絲,而你有些起筆過於刻意,而收筆處又相對不太夠。

    筆懸空時的執行很重要。

    另外,感覺在保證筆法和結構的前提下,運筆可以再快一點。

  • 3 # 上車是龍下車是蟲

    練習過書法的人都會遇到過懸腕與不懸腕這個問題,究竟是懸還是不懸呢?根據我本人練習書法的體會,有的字一定懸腕才能書寫的流暢和俊秀,如草書中的雨、南、當等其它書體就不一一列舉了。我記得書法家孫曉雲出過一本書好象就是關於懸腕之概敘,裡面講的很好書友們時間可以找來看看,我想從中會受益匪淺。以上是我個人練習書中的一點體會,本人只是書法喜好者,沒的點滴頭銜敢在這裡扳門賣斧,見笑!

  • 4 # 筆墨瞬間

    寫千字文那麼小的楷書,懸腕是必須的,只有懸腕而書才能筆隨意走,意隨念走,才能達到心手照應。那麼小的字,那麼大的篇幅,如果託腕而作,腕是死的,來回挪動,勢必會影響到字的氣韻生動。

    只有懸腕而作,才能靈活的掌握通盤的佈置,上下的承接,左右的顧盼,前後的照應,大小的錯落,氣韻的貫通。懸腕是下足了大功夫的,永智絕對是做到了,懸腕看似輕巧,其實每一筆都注千均之力,氣聚鋒尖之上,提按之間見功。

    千字文不是那麼好字的,首先要牢記內容,行筆的舒與緩,疾與徐,枯與潤,大與小,錯與落,藏與露,都得在懸腕中完成,且得手眼並用,心手相通,非一般功夫所能為之。

    所以,何紹基評永智的千字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往是非常正確做,懸腕之功,需要幾十年的功夫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 5 # 子衿書法

    何紹基怎麼說的我沒有看到過。不過“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卻是對智永用筆的最好解釋。我先把你所問的懸腕解釋一下。

    執筆的要領:指實掌虛肘平。出現理解錯誤的是掌虛。所謂的掌虛,指的是手掌懸空,不著桌面。而我們卻把掌虛理解成握筆的手掌心要空。我們小時候學習書,曾經被要求掌心裡要能放入雞蛋。但掌心空不空,並不會對運筆產生實際的影響。不空同樣能運轉自如。而自如的運轉,是手腕空懸。所以,執筆必須懸腕,不只是寫智永《千字文》要懸腕,其它人的字也一樣。

    再來講“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這是指的筆勢。透過觀察智永《千字文》我們看到,他的字勢筆斷意連。形連筆連,在他《千字文》楷書部分中絕少有遊絲引帶的用筆。而草書部分字字獨立,筆勢卻無阻滯,上下筆間的執行線路,就像有一條無形的線將它們串聯相接。他的運筆,在書寫時每個筆畫的起止是在執行中進行的。在空中沒有筆畫的地方,筆毫仍然是在運動的。要把這種運動說清楚很難,但如果能看到書寫示範時,便能有切實的體會。所以孫過庭在《書譜》中才說“心之所通,難以盡於名言,言之所達,難以形諸紙墨”。說的就是心裡面能夠理解的東西,語言很難說準確,語言可以表述清楚的,文字卻難以形容清楚。書法必由師授,原因就在於能夠透過觀看教師的示範來彌補語言、文字所不能達到的奧秘。

  • 6 # 星墨閣書法

    書法練習中需不需要懸腕一直是爭論不休,從來沒有一個定論。古代在沒有几案出現時一般都是席地而坐,一手端簡一手執筆而書,這時只能凌空懸肘懸腕。後來隨著几案的出現而進入人們的家庭中就出現了伏案而書,這個時候寫字多半是不懸肘。所以,懸腕懸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條件和習慣。

    書法中無論大字小字想要真正體會到運筆的樂趣必須是手腕運動而帶動毛筆的八面出鋒,如果硬說寫小字就一定需要懸腕或者一定不能懸腕那是錯誤的說法,懸與否還得看個人的習慣和愛好。書法練習中主要還是心手合一,心到、意到、筆到,不要過於糾結懸腕與不懸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單寧是葡萄酒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