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星橋上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的確是先進體制。但是,當天下發生陳勝吳廣起義,以及隨後一系列起義,地方勢力,真正起兵勤王,捍衛朝廷,似無幾人或幾處。後霸王項羽尤漢高祖劉邦終得天下後,研究吸取秦朝之“幹強枝弱”等經驗教訓。大封諸候,尤封本姓子弟為王,分封駐藩各地,以拱衛皇室,護衛朝廷。雖有吳王等七國諸侯之亂,但總體基本達到初封之願。這在當時環境,對漢王朝言,似是良法,而事實證明,似是有效。

  • 2 # 一夜暴富兒孫滿堂

    作為2000多年後看過古今中外發展趨勢的人,覺得中央集權好,可秦末漢初的人沒這種經歷。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延續了800多年的邦聯式周,和一個15年就滅亡的中央集權帝國制的秦。秦那麼強大,為什麼二世而亡?周天子經常在諸侯那裡吃癟,還能苟延殘喘幾百年?

    從今天的角度,我們能看遍漢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做縱向比較。也能看看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西歐封建去做橫向比較。但是生活中公元前的秦末漢初的古人,他們沒有太多的模板和例項來參考,這是他們的歷史侷限性。

    秦的速亡就好像一次失敗的政治試驗,有些人覺得試驗失敗了,我們就退回到上一步吧;還有的人說我們把秦和周的模板進行融合,摸索出新的路子。前者的代表就是項羽,他追求的是恢復到周朝的邦聯式國家,分封諸侯,不稱帝只稱霸。後者代表是劉邦,他繼承了秦的政治框架,並提出改良方案。

    最後聊聊中央集權和秦的速亡。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對我們中國,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他使得中華文化融合、發展、延續,多樣性的文化傳統融合到一起,使得中國成為一個文明國家,我們不像歐洲那些民族國家,他們以民族為國家認同感,認為一個國家最好只有一個民族,所以有各種民族分裂主義(比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英國的蘇格蘭獨立公投等)。而我們華人是以文化作為認同,歷史上不管是匈奴,鮮卑,契丹,女真,他們都是外族,一旦他們接受了中華文明(也就是漢化),那他們也被我們所認同和接受,而這種融合來自於大一統的帝國,只有在大一統的帝國中,才能實現文明的融合和認同。

    但是要過渡到中央集權的帝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戰國雖然被秦統一,但是六華人民本身具有獨有的文化風俗習慣,這種融合需要長達幾十上百年穩定政局下的潛移默化。而秦的統治政策沒有給這種融合提供基礎,嚴苛的秦法帶來的高壓的統治,六華人民內心是抗拒的,當這種抗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巨大的反彈。想想看,即便是秦國自己的百姓和士大夫,接受中央集權,接受高壓的秦法,也花了上百年,自秦孝公變法後“奮六世之餘烈”。自己一個秦國接受起來都花了那麼久,當秦始皇把這一套推向全國的時候,其反抗力度會有多激烈!還可以舉個例子,隋朝滅南朝陳以後,隋文帝立即就派人去南朝故地“洗文化”,強行推銷新的文化和宗教,結果南朝皆反。

    漢朝繼承改革了秦制,但是換了手段:慢慢來,輕徭薄賦,先穩住局面,畢竟吃飽了肚子才能思考。經過高祖,呂后,文景多代的努力,國家穩定以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開始削諸侯,統一思想,同時有一系列成功的對外擴張,提高了人民的身份認同,使人民以“漢人”身份為榮,凝聚力產生了,思想統一了,文化也融合了。凡事有利必有弊,這種思想統一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思潮的發展,這也必須提一點。

    秦只是編制了中央集權帝國制的構架,而漢完善了實現帝國制的辦法,後世王朝只需要按照漢朝的模板來就行了。

  • 3 # 角夞蠡

    項羽搞封分制失敗了,劉邦既有郡縣制又有封分制,他只封劉姓子弟。最後事實證明封分制太落後,他的封分制給子孫留下了禍根,七王之亂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4 # 真誠地看著你

    支援項羽的就是以前分封制受益的那些人(包括項羽自己)。

    劉邦延續的是郡縣制,有限的分封制是之前拉攏人時的承諾和安撫自家人情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ey Jude》在全球究竟有多火,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