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爾茨堡的魚
-
2 # 飲食參考
這是很正常的,吸菸有害健康,但很多人還是樂此不疲。
致癌是屬於慢性毒性,而且也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有的人吸菸一輩子也沒有得肺癌。
由於後果在多年後才會出現,而且不一定會出現,所以人們會有意識的忽略它,只圖眼前之快。
同時,人們總是傾向於低估那些習以為常的風險,煙燻肉類就是一種之一。
在冰箱出現之前,人類要獲得穩定的動物蛋白供應是非常難的。
因此發酵、煙燻等工藝就出現了,這些方式處理的肉可以長時間儲存,同時還賦予了肉類特殊的風味。
其中煙燻的風味主要來自木材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氣,常見於燻腸、燻魚等。
煙氣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和紅肉中的鐵紅蛋白結合,形成比較好看的顏色。
色香味俱全,因此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由於燃燒溫度高,可能產生苯並芘、雜環胺等物質,這些致癌物需要儘量控制。
過去在冰島等北歐國家就很容易出現因為大量醃製、熏製食品導致的癌症。
因此,現在的燻肉工藝進行了改良,換成了冷燻。
冷燻是透過收集煙氣、去除雜質、調節香味等工藝得到的濃縮香精。
使用的時候,可以噴灑在肉表面,也可以透過注射技術打進去,這樣可以讓比較大快的肉也可以入味。
這樣獲得燻肉,實際上已經基本上沒有致癌的成分了,但口味和傳統煙燻基本一致。
人類在很長很長一段時期裡,與其說是琢磨著如何創造美味,倒不如說是想著法兒保住食物,風乾、醃漬和煙燻,都是人類努力讓肉類免受微生物侵食過程中,順帶創造出的一類美味,燻鮭魚、燻火腿、薰香腸恐怕是許多人的心頭摯愛,那麼,煙燻食物安全嗎?
傳統的煙燻工藝,籠統說來,就是將肉類“浸潤”在由木材、稻草、香料等植物原料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氣裡,使肉類慢慢吸附大量風味物質獲得迷人色澤與口感的同時,抑制了表面微生物的繁殖,從而到達延長肉類儲存時間的一種工藝。隨著現代保鮮技術和物流水平的進步,煙燻食物的必要性不復存在,但人們對“燻貨”那種特殊風味的痴迷,恐怕早已根植於基因之中......
熏製帶來的煙氣餘熱和乾燥空氣,促成了食物界最最美妙的一種改變:美拉德反應( ),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與氨基酸經過一系列的複雜反應,給肉類穿上了一層鮮亮油潤的棕紅色外衣,同時散發出令人抓狂的陣陣肉香。熏製時通常選用煙味較好的木材,譬如櫟木、橡木、楓木、櫸木、核桃或櫻桃木等,木材中的纖維素與木質素,在200-500℃高溫下,能夠緩緩釋放出數百種有機酸、醛類、酚類和酯類化合物,這些物質紛繁多變的相互組合,也賦予了燻肉濃郁的煙燻氣息和撩人的芬芳。
然而,傳統熏製工藝的煙氣中,同時也包含了多種“多環芳烴”類物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苯並芘”,它是一種高活性的間接致癌物,也是最早被人類確認的化學強致癌物,若長期接觸,會顯著提高罹患“螃蟹”的機率。因此中國國標規定,熏製肉類中苯並芘的含量不得超過5μg/kg。傳統熏製工藝無法控制煙氣中“多環芳烴”的濃度,燻肉固然美好,但也暗藏兇險。
那麼,為何世界範圍內,熏製食物還是如此的常見?這就要感謝現代食品工業中的“液燻”技術,所謂液燻就是利用冷燻液代替煙氣來“熏製”食物。人們經過一系列工藝將煙氣收集、冷凝、提純得到“冷燻液”,既保留了煙氣中的風味物質又幾乎不含有害的多環芳烴。“熏製”時將冷燻液均勻噴灑至肉類表面模擬出傳統“煙熏火燎”的熏製效果。
如今市面上的那些煙燻三文魚、煙燻火腿片,雖然依舊散發著令人痴迷的老味道,卻早已是新工藝下的產物,即使醃漬加工肉類算不得健康,至少我們可以免於面對苯並芘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