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舜日堯天

    南詔是烏蠻(彝族)蒙氏執政,大理是白蠻(白族)段氏執政。白族是漢族南遷雲南形成的,不那麼尚武,而更加崇文,所以能與同樣崇文的宋朝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 2 # 山中茅店

    這和國力有關。南詔和唐朝之間的關係也經歷了和好到衝突再和好再衝突的過程,這期間也伴隨著南詔力量的增強或者減弱也伴隨著唐朝國力的強或者弱。南詔作為當時唐朝邊境上一個強有力的地方勢力,與唐朝的關係也是很微妙的,兩者之間打打合合,前後歷經了13代南詔王,其中有10個是被唐朝政府加封的,因此可見雙方和平相處還是主流。南詔和唐朝關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和平時期,這從當時南邵還未統一雲南六詔地區開始到唐天寶時期。這一時期南詔作為雲南六詔之一,最早依附於唐朝,而其他五詔都收到吐蕃的控制。因此南邵利用唐朝和吐蕃的矛盾積極向唐朝靠攏,唐朝也幫助南詔征討其他五詔。唐開元二十六年,南詔第三代王皮邏閣在唐朝的幫助下一舉滅了其餘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消除了吐蕃的勢力。當時的唐玄宗也加封皮邏閣為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賜名歸義。此時的唐朝和南詔的關係可謂是蜜月期,唐屢次對南詔王室成員加封,南詔也數次派遣使臣入唐。

    第二階段交惡時期,南詔在統一了其餘五詔之後,勢力開始強大起來,野心也就大起來了,他逐漸向東西爨(今雲南曲靖、四川南部、貴州西部)地區發展,而唐朝政府不想讓南詔勢力染指東西爨地區,這樣雙方矛盾衝突就開始了。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當時的南詔王閣羅鳳在路過唐雲南郡的時候,遭到當時郡守下屬的辱罵,這件事成為雙方矛盾爆發的導火索,閣羅鳳因此而起兵攻佔了唐在雲南的32個州縣。當時唐朝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軍8萬向南詔洱海地區進兵,南詔在聯合吐蕃一舉擊敗鮮于仲通的軍隊,8萬人全軍覆沒,鮮于仲通僅以身免。自此南詔投向吐蕃那邊,南詔和唐朝關係開始交惡。第三階段和好時期,唐在安史之亂後國力下降,吐蕃也趁機屢次進犯唐朝邊境,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吐蕃與南詔合兵20萬分三道進攻四川,妄圖攻取四川,被當時的唐將李晟打敗。吐蕃把此次失敗原因歸咎為南詔方面的原因,不斷加重對南詔的稅賦和軍事壓力,因此南詔王為了擺脫吐蕃的控制又開始與唐朝交好。789年(貞元五年(789年)南詔王派遣使者到唐西川節度使韋皋處,以示友好,雙方開始走向和平友好的階段。

    第四階段戰和不定時期,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當時南詔王異牟尋卒,其子尋閣勸即南詔王這。當時唐朝還特意停朝三日,並派遣使者冊立南詔王和弔祭,此時詔唐關係還十分友好。但此後由於南詔幼主繼位,內部權力爭奪,權臣當權,一改之前與唐朝和平的政策,開始進入了戰和不定時期。

    而大理和宋朝也不像南詔和唐朝關係這麼複雜。因為在兩宋時期,大理和宋朝一直是並存的局面,宋朝和大理之間一直都是和睦相處,沒有戰事。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時期大理就派使者要求交好。當時宋朝四川后蜀的時候,太祖就用玉斧在地圖劃定了“以大渡河為界”的基調,這就確定了宋和大理的邊境線。大理也一直遵守這個約定沒有越雷池半步。這也是雙方一直和平相處的前提。期間大理也一直向宋朝上書請求加封和通商,宋朝也一直沒有答應,一直到宋徽宗事情才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加封之後的大理和宋朝關係就更為緊密。

  • 3 # 天天向上sez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決定國家關係的最根本因素是國家利益。

    南詔首領皮羅閣在唐支援下,統一六詔。南詔依附大唐。唐朝後期,唐邊境官員對南詔橫徵暴斂,唐和南詔摩擦不斷。南詔利益受損,叛唐。並聯合吐蕃攻擊唐。

    大理國內實權長期被高氏把控,內部紛爭不斷。與大宋和平相處,最符合大理長期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不懂事,經常被那些村裡的大人騙,你有這些經歷嗎,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