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姐情感解答

    婆媳相處本來就是個學問,一不注意就有可能產生矛盾。你本來只是無心的說“太淡了”,婆婆以為她辛苦做飯給你們吃,你自己不做就算了,還嫌棄她做得不好吃,還挑三揀四的。心裡不高興了,所以才說“你嫌棄不好吃,”那你自己做好了。老人老了就怕兒子媳婦嫌棄她們,自己不舒服覺不好吃,沒有胃口就少吃,或者不吃,但是不能明著表達出來,畢竟是婆婆,不是生你養過你的親媽,她不像親媽那樣包容。跟婆婆相處要想和平共處就要多多注意說話語氣和態度,以免引起誤會。

  • 2 # 空山新雨

    我婆婆現在每天都給一家人做飯。

    我們這個家庭比較複雜,人也多,回到老人那兒吃飯的,除了我們一家三口之外,還有老人自己的女兒女婿、外孫和外孫媳婦。因為大家都忙著上班,我婆婆又是個愛動的勤快人,婆婆的辛苦付出讓大家回到家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這個家也在婆婆的操持下充滿了濃濃的親情,一家人到了晚上聚在一起吃個飯,真是其樂融融,大抵上老人們想要的天倫之樂也就盡在其中了。

    但是人多了,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一人難調眾人口”,這句話在一個大家庭裡是最真實的寫照。

    我們家的姑子人特別好,但就是有一般華人的目光短淺,認為一切都要滿足孩子,認為為人父母者活著就是為了孩子,所以他們家的孩子就有點特別的以自我為中心。

    婆婆做的菜有時候鹹了淡了軟了硬了、辣椒多放了或者少放了,我們家的這個外甥寶貝就有點受不了,所以總是“外婆你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對......”之類的埋怨,話有時候還特別衝:“外婆怎麼我上次說了你,今天又放這麼多辣椒!”

    我們聽著不對,也常常委婉地提醒孩子要尊重他人的勞動,尤其是外婆年紀這麼大還給我們做飯,我們應該特別特別感恩才對。但是孩子終究是被慣壞了,大姑子偶爾還跟著孩子附和幾句,我們的話自然也就成了耳邊風。

    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只好巧妙一點,及時轉移話題。幸好婆婆也不跟他們計較,依舊樂樂呵呵地繼續每天買菜做飯。

    等到我自己的孩子出生,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慢慢的,會說話了,懂得交流了,有一天在飯桌上,他居然也冒出一句:“奶奶,你今天的菜怎麼這麼難吃!”

    我知道孩子只是受到了表哥的不良影響,他在跟樣學樣。我當即喝止了他:“你知道奶奶買菜做飯有多辛苦嗎?如果覺得不好吃,你可以試試自己去廚房炒個菜,感受一下奶奶的辛苦,然後再看看你炒的菜能不能讓每個人都滿意!”隨後我又真誠地對婆婆說對不起,並對她每天的付出表達了由衷的感激。

    孩子有點吃驚地看著我,他一定很奇怪為什麼表哥說同樣的話不挨批評而他卻要挨批評。回家後我跟他做了一通解釋,雖然似懂非懂,但是從此以後他再沒有挑過奶奶的毛病。

    有段時間他爸爸負責家裡的早餐,我曾經流露過對老公手藝的不滿意,但是兒子卻一本正經的糾正我:“媽媽,爸爸已經很辛苦了,我們兩個不動手還有能飯吃,已經很幸福了,你就別挑剔啦!”一通話說得我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辛辛苦苦地做好一桌菜,那些只負責大快朵頤的人不但不懂得感恩,連一句肯定的話都沒有,有時候甚至還來上幾句挑三揀四的埋怨,任誰心裡都會不舒服的。

    如果我們確實要表達一些建議,比如說老人味覺比較遲鈍,都比較喜歡多放鹽,而少吃鹽對大家的健康都很重要,那麼我們也應該先肯定和表揚,比如說:“媽,你老人家手藝越來越好了,今天的紅燒排骨好香呀!”然後老人肯定就笑逐顏開了,然後你再笑呵呵地來一句:“如果鹽味再淡一點點,排骨的味道可能會更鮮呢!”這樣的話老人聽起來就不會覺得你是在挑刺兒,自然而然地也就容易接受。

    總之,婆媳相處之道也好,與其他人相處也好,出了任何狀況,多從對方的心理感受去理解和分析問題,往往就能夠使問題迎刃而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才能讓另一半感到自己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