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霜冷弦月

    應該納入,但《紅樓夢》應該放到高中年級更好,其中的建築膳食禮儀等文化知識及文學語言需要有一定的素養的學生才能讀懂。

  • 2 # 三人師

    既為四大名著,那麼就是我們的民族瑰寶,所以每個人如果有機會有能力的話都應該去了解去品讀一下。

    問四大名著會不會成為現代學生的必讀之物?答案毫無疑問,這是肯定的。但現在網路文化參差不齊,各種小說更是數不勝數,所以對四大名著的衝擊是巨大的,試問現在還有多少學生真正品讀過四大名著或是其中之一呢?

    大多數的同學或許對《西遊記》的印象還比較深刻,因為每到寒暑假各大衛視總是迴圈播放,那對另外三大名著,孩子們又從哪裡去了解《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呢?恐怕還有一些同學連各大名著的作者都說不出來是誰吧。

    究其原因,或許在於以下幾點:

    1、對於四大名著,教育部其實是規定在學生的必讀學物之中,只是由於現在中高考對四大名著都沒有要求,所以各學校也就沒有對學生進行強制要求必讀;

    2、四大名著之間,各屬型別有所不同,一些典故不太好理解,學生們吃不透這些內容。

    3、現網路誘惑太大,四大名著的篇幅又較長,所以孩子們很難專注的去認真品讀這些書籍。

    這些原因造成現在去看、去了解四大名著的學生越來越少,針對這些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當然,逼迫孩子去學習、去了解四大名著是不現實的,我們能夠做的,是努力宣傳四大名著的魅力,讓孩子們能夠對四大名著產生興趣,能夠自己去學習、去了解,這樣,我認為我們就已經成功了!

    四大名著是我們的民族瑰寶,我們應當傳承下去!

  • 3 # 詩白詞清

    四大名著歷來是學生“必讀”書單裡必推書目,這裡的“必”是指“應該”“最好”,不是“一定要”,因為後者要求是是不現實的,名著不是小白文隨便就能讀的,需要一定學識積累和人生閱歷才能真正讀懂。

    在過去,四大名著對於學生就像啟蒙書一樣,無需外界督促,對其閱讀是習慣是自然而然的事。

    為什麼到後來看四大名著的人越來越少,到如今甚至必須命令式的教育方針舉措來對學生推廣?

    是因為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化,讀書工具化,實用性知識更受歡迎,升學就業升職多重壓力下,社會繁榮表象裡是日益浮躁的人心。在如今這樣一個娛樂時代,快餐式閱讀和享樂是年輕人的選擇,不說低年級學生知識和閱歷積累淺薄,就是大學生畢業生單一的知識結構也照樣不足以讀懂需要豐富背景知識積累的名著,除非是文學向專業,可以說高三時期大概才是最比較容易讀懂四大名著的最佳階段。

    另一方面,四大名著讀不讀升學工作好像都什麼作用,這種認知也導致了更多忽視。

    其實不然,我們常常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為豪,但若真具體一問,怕是沒幾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但只要你認真讀過四大名著,便能侃侃而談幾分。許多傳統文化都是透過各種典籍傳承下來的,而四大名著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巔峰之作,絕對是值得品讀的。

    四大名著之所以稱之為四大名著,是因為他們跟中國古典其他的作品相比有著許多不可比擬的,甚至是難以逾越的高明之處。

    四大名著是一份無窮寶藏,比如一部紅樓夢一部封建社會史,只要你有心探尋必有所獲,不說文學素養的提高,其中所蘊含的為人處世哲學道理便可使人受益終身。

    這些都是明面可見的益處,而許多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妙處只有你去讀了才可體會。

    四大名著是開卷有益的經典,但把它們作為學生必須閱讀並進行考核的書目是不可取的,將名著閱讀歸納到應試教育裡是一種教育悲哀,也是一種國民悲哀,是種文明退步的表現吧?

    最先要改變的是當前不良社會風氣,營造一個好的社會環境學習氛圍,對古典文學學習多一些重視,在學校教學中適度增加一些名著的導讀賞析的課程,輔以多些趣味性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從小學開始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的重視,達到學習名著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歐洲足球預選賽,成了球星刷進球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