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鹿蘋
-
2 # 歷史扒糞機
盟軍的計劃原本就沒打算從馬其諾防線這邊突向德國,主要是受孚日山脈地形影響,不利於大型機械化部隊展開、空軍支援和後勤補給(後兩者跟義大利戰場衝突)所以“龍騎兵行動”後盟軍高層44年9月中旬限制美第7集團軍的進一步行動,主要寄希望於蒙哥馬利和布拉德利的進展。
8月18日蒙哥馬利曾建議英21集團軍群和布拉德利的美12集團軍群聯合從阿登北部的比利時衝向德國的魯爾,進而柏林,爭取44年內解決德國,但不為艾森豪威爾採納。有三點原因,美華人的自尊心、將領的勾心鬥角和燃料等補給的匱乏。巴頓的第3集團軍9月1日最接近德國邊境,也不得不停下來等待補充。9月4日盟軍佔領安特衛普, 艾森豪威爾決定“我們在西線擊敗敵人的最好機會是對魯爾區和薩爾區的進攻。”但港口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加之德軍抵抗力的恢復,盟軍也就規規矩矩的寬正面一步一坑的向前推進。
最先進入德境的是美第5裝甲師的一小型部隊,9月11日跨過盧森堡北部的烏爾河。第一個被攻取的德國城市為亞琛。
-
3 # 戰略論
當時盟軍突破了德軍在諾曼底地區的封鎖,深入法國內陸,德軍在法國的防禦徹底崩潰,兩個集團軍的殘部正在向後撤退,此時在西線德軍已經沒有像樣的部隊了,擺在盟軍指揮官面前的是如果保持快速的追擊,使得德軍來不及在齊格菲防線和萊茵河部署兵力重建防線。由於後勤補給的限制,使得盟軍不可能做到整個戰線上所有部隊的快速挺進,他們必須選擇其中一個方向為主要追擊方向,將所有的補給都集中到這裡,透過一次持續而又快速的的進攻,直達柏林,讓德軍措手不及。
當時西線盟軍分為兩大集團軍群,靠北的是由蒙哥馬利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群,靠南的是由美軍組成的第12集團軍群,指揮官是佈雷德利。兩個指揮官都分別建議將各自的方向作為主要的追擊方向。其中最為有利的是從北路發起進攻,即將主攻方向放在蒙哥馬利的英軍方向上,因為如果從北路突進70英里就可以到達阿納姆,這不僅切斷了荷蘭西部的全部德軍,而且更加致命的是盟軍如此就直接繞過了整個萊茵河和“西部壁壘”防線,德國的北部平原對盟軍的機械化部隊開放了,盟軍可以直取柏林以及“魯爾”工業區,這將是戰略上的巨大勝利。
當然了當時的西線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既沒有將主攻方向放在北路,也沒有放在南路,仍舊採用全線推進的方式追擊德軍,這樣的結果就是盟軍在哪個方向上都沒能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最終給了德軍以喘息的時間重整西線,甚至積蓄起力量在阿登地區發起了強大的反擊。蒙哥馬利不肯放棄他提出的在北路發起決定性突襲的計劃,最終決定透過大規模使用空降部隊來達到迅速佔領阿納姆的意圖,最終的結果是空降部隊成功了實施了空降,佔領了關鍵性的橋樑等要點,但是由於地面部隊的推進速度太慢,最終使得空降部隊沒能堅守到地面部隊的到來,放棄了阿納姆,行動以失敗告終。如果一開始就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北路,或許蒙哥馬利真的就達到目的了,西線這將帶來巨大的改變。
無論是從後勤補給的條件還是地形來看,從比利時荷蘭攻入德國都要比從法國南部,即馬奇諾防線攻入德國更為有利。北路的部隊將直接從世界第三大港安特衛普獲得補給,而南部則需要從諾曼底的港口經陸路獲得補給,效率上比北路差幾倍。地形上來看,從南路發起進攻,只能正面強行突破德軍的“西部壁壘”防線和萊茵河防線,而在北路卻存在著繞過這兩條防線的可能。從距離上看,從北路到達柏林也比南路要近,所以綜合來看,選擇比利時荷蘭方向進入德國是更加有利的選擇,是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勝利的較佳方向。
回覆列表
謝邀。當時德國提前發動了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此戰使德國西部的守備力量大損,戰役使德國消耗了最後的精銳部隊,再也沒有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因而成為在西線德軍發動的最後一次進攻。美軍也從這裡開始了進攻柏林之路。4個月後, 納粹德國戰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