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冰臺草堂

    骨質增生俗稱骨刺,又稱骨贅,是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

    祖國醫學將本病納入“骨痺”的範疇。認為本病發生多由於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風寒溼邪侵入骨絡或跌僕閃挫,傷損骨絡,以致氣血瘀滯,執行失暢,不通則痛。

    其實上,骨質增生並不是病,它是人體骨骼的一種“衰老”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骨質增生每個人都有,就好像我們人老了,頭髮會變白、臉上會長皺紋一樣,這都是正常的生命特徵。

    我們的骨骼從26歲開始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36歲就有不同程度的增生,40歲增生率可達95%,45歲為高峰期。從事教師、會計、重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發病率高,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運動和勞動多,關節磨損重,使關節產生退行性骨變。

    骨質增生在臨床上可分為:

    1 頸椎骨質增生症

    2 腰椎骨質增生症

    3 膝關節及跟骨骨質增生症

    骨質增生症會摩擦相鄰的骨頭和神經、血管,導致發炎,使患者異常疼痛。

    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採取手術治療,因為骨質增生症常會再生。由於骨質增生可發生於全身各部,臨床表現也就錯綜複雜,但治則總以補腎健骨、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軟堅消腫、疏通經絡等法為要。常見的治療方法如下:

    1按摩與牽引

    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區域性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2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區域性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症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3西藥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藥;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區域性抽取積液或區域性封閉等療法。

    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針對這種情況,個人建議可以透過藥酒來進行治療,總要效率達到97.8%。

  • 2 # 俞中平1

    "骨質增生"最早是在屍體解剖中發現的,X線發明以後才在活體中得以觀察,所以它不可能有"祖傳"的論述和療法。

    因它多見於靠近關節的骨端,實際多為片狀生長的骨質增生在側位X片中常呈現為"刺"狀,所以又常被稱為"骨刺"。"骨刺壓迫神經引起疼痛"的說法因此產生,併為大眾廣泛接受,但這是一個類似"太陽繞地球"的誤會。

    事實上"骨刺"與"疼痛"並無明確的對應關係,有疼痛的病例不一定有骨質增生;有骨質增生的病例不一定痛;有痛也有增生的病例,疼痛緩解後增生依舊存在。增生與痛點(區)在解剖位置上也大多不一致。

    "神經受壓引起疼痛"的說法也不符合神經生理學一一神經的功能是傳導資訊,神經受損應該是各種感覺減弱,如何痛感反而加重?

    骨不可能痛!因為骨組織裡沒有神經,即使其發生了病變也無法被直接感知。軟骨磨損也不是關節不穩定的始發原因,而是結果。

    肌肉韌帶才是維持關節的穩定性、關節面的對合關係的關鍵。不正確的姿勢和過度的運動使肌力減退,關節穩定性下降,一方面使肌筋膜交接點(面)處應力異常,出現無菌性炎症,表現為受力時(負重、動作、按壓)疼痛;另一方面使相關的骨組織發生適應性的反應,表現為骨質增生。所以疼痛與"骨刺"並非因果,而是同一致病原因在不同組織上的反映,甚至可以說"骨質增生"是為維持穩定而產生的。

    去除原因後疼痛可以緩解,但"骨刺"不會立即消失。諸如所謂的"保守治療"事實上並不能改變骨骼,卻確實能緩解疼痛的,就是這個道理。

    消除無菌性炎症,恢復肌力是治療此類疼痛的原則一一制動休息,熱敷,鬆解肌筋膜,疼痛緩解後改變發病前的不良習慣,堅持正確的功能訓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R15怎樣推送訊息時亮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