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
2 # 龍骨188
題目就有問題,滿清268年沒錯,但皇帝有十二個: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
3 # 漢京FC
不是,滿清這10位皇帝,在道光以前,對國際上的風雲變幻一無所知,依舊是大清帝國是富國是強國是天朝上國,四夷皆應臣服大清,稱臣納貢,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姿態,畢竟見識有限,不瞭解也不願去了解世界其他各國的情況。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皇帝甚至都不知英國在哪兒,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火燒圓明園,才把滿清打醒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最強的,至少軍事上不是,夷人也有長處,才有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發展洋務運動,而到了清末,光緒帝就有了一定的國際視野,開始積極瞭解西方,對西方產生了興趣,而末代皇帝溥儀則更是透過莊士敦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國際上的實務瞭解的更加深入了。當然這也是時代發展所致。
-
4 # 梅里的傳說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部落,能建成和維持一千多萬,幾億人口的大清帝國的皇帝們都沒有國際視野是不可能的!
只不過傳統的中原農耕文化與開放發散型的地中海文化有著本質的不同!那時他們視野比起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就是比地中海文化圈的沒法比,比俄國的彼得大帝也沒法比。。。相對
皇太極的國際視野最好,聯蒙,征服北韓,用漢臣範,洪,孔,尚,耿。。。
康雍乾三帝打了那樣些統一戰爭。。。沒國際視野?當然沒太注意到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也比不上彼得大帝!洋務運動。。。那個老太后怎麼不評價呢?同治,光緒怎麼評價呢?教科書都是不好的,也就不評了!溥儀是個孩子。。。後來又做了對國家不太好的事偽滿。。。視野嘛。。。多看書不評價!
清朝的皇帝確實基本上都沒有國際視野,如果有,也許後期的光緒皇帝算一個,但也是心有餘力不足,有點視野沒有能力。但是我們也不能以上帝的視角和現代的文化來看當時皇帝的對與錯。為什麼清朝皇帝出不了一個國際視野的皇帝,我的理解這個國際視野指的是當時最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所以我認為有一下三點侷限的清朝皇帝的視野。
第一、清朝皇帝自大
縱觀中華幾千年歷史,幾百位皇帝,清朝皇帝自大佔比是比較高的,雖然清朝創造出了一個多民族和諧的王朝,開拓出了實際控制面積最大的王朝,解決了幾千年來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但是這也不是驕傲自滿的原因,春秋時期中國就有一句名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而清朝皇帝似乎並不明白,自詡為天朝上國,不管我們應該不應該用上帝視角來看清朝皇帝,驕傲自滿確實不對。
第二、國際?還是天下?
在清朝,準確的講是在鴉片戰爭以前,華人認為什麼是國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古代華人認為的國際,清朝時期,實際控制面積空前廣闊,周圍的政權均臣服於清朝,清朝幾乎打遍周圍無敵手,還有更強大的嗎?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你是一個拳擊手,在你認識的地球範圍內,你是無敵的,並且是秒殺對手的,你會如何認為自己?會去想挑戰外星拳擊手?有一天外星人真來了把你揍出屎來了,100年後,人會說你為什麼沒有宇宙視野?也正是如此,清朝認知的“天下”侷限了清朝皇帝的視野。
第三、沒有能力
古代都知道交通不發達,通訊更不發達,西方先進的制度和科學文化知識根本無法詳細的傳到中國,靠的僅僅是為數不多的傳教士口述,這樣清代皇帝是根本無法詳細瞭解到世界上居然有比清朝強大那麼多的國家,如果當時有國際時報,你看看他可有國際視野?直到鴉片戰爭,被打的一臉懵逼,還不服氣呢,第二次鴉片戰爭才被打服,原來西方那麼厲害,才開始洋務運動,不要講明朝,就是明朝也不知道西方詳細的事情,也就是透過商船海盜才瞭解一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發展完全是兩條線,也正是能力的不足,導致兩條線直到鴉片戰爭之前也麼完全沒有發生過大的碰撞。
我認為如此,當然清朝也不是沒有出現過一位國際視野的皇帝,光緒皇帝就不錯,視野很開放,就是沒有能力而已。